大同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布署,全面实施“二次创业”的总体战略,紧紧抓住结构高速和国企改革两个重点,采取一第五角星中极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出现了积极趋好的变化,在恢复性增长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面实现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亿元,因上年遭灾,本年增幅高达89.2%;第二产业增加值86.3亿元,比上年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70.6亿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95元,比上年增长4.6%。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综合实力有所增强。“九五”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5%。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列入调产起步项目中的29个项目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总投资37.14亿元,可落实资金22.64亿元,其中,已完成投资4.87亿元。围绕发展清洁能源,重点实施了水煤浆、选煤、型煤等优质经济煤工程。非煤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了冶金、建材、食品、旅游等优势产业的优势产品。市焦炭总公司水煤浆一期工程年产30万吨项目、刁泉银铜矿业有限公司项目已投产运行;支家地银矿项目已开工建设;炭素厂预焙阳极项目一期工程已形成生产能力;阳高特耐、广灵化工、秦嘉高岭土等项目的资本金基本落实。荣康粮油公司小杂粮加工、浑源黄芪公司水芪生产线等8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已开工。特别是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大同云冈旅游节;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工作进展顺利;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4A级云冈石窟旅游景区检查验收国家已颁发了证书;云冈石窟环境优化升级、恒山景区兴度开发两个旅游项目已由省计委立项,并上报国家计委。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稳定增长,全市私营企业户、注册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7.38%和26.91%。各类城乡交易市场发展到137个。 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以投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全市国有企业有251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其中45户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853户中小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制。138户市地方国有企业中有79户盈利,盈利面为57%,未达到70%的三年目标。确定的32户优势企业实现利税未达递增7%的目标。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51%,完成了省劳动厅下达的任务要求。 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尚未根本扭转,经济发展后续乏力;国企改革滞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履艰难;企业经营困难,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平衡难度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人的观念转变、解放思想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二、农业 2000年,全市在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种植业生产喜获丰收。据抽样调查,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2555吨,比上年增产512047吨,增长3.4倍;其中夏粮产量6411吨,比上年减产7389吨,下降53.34%;秋粮产量656144吨,比上年增产519436吨,增长3.8倍。全市油料产量34715吨,比上年增长4倍;甜菜产量22036吨,比上年下降15.21%。造林绿化工作基本稳定。全市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9.6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5.25%。其中,营造经济林5.14千公顷,工程林16.54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7.09千公顷。四旁零星植树1281.60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1%。 畜牧业生产有所回升。据统计,200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57619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奶类总产量23387吨,比上年增长7.17%;禽蛋总产量16733吨,比上年下降2.07%。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30.29万头,比上年增长0.8%;猪年末存栏头数43.25万头,比上年增长4.8%;羊年末存栏115.65万只,比上年增长11.7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水田水浇地面积97.2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7%。全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67099吨,增长7.73%;农村用电量20996万千瓦小时,增长3.74%。 乡镇企业生产有所下降。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24.2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19%;乡镇企业增加值38.42亿元,下降2.02%;上缴税金3.21亿元,比上年增长5.93%。 三、工业、能源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58.48亿元,比上年49.87增长19.1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95亿元,比上年增长40.06%;重工业增加值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5%。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5.21亿元,比上年增长7.14%。 国有企业强劲增长,集体企业继续下滑,股份制、外商港澳台企业迅猛发展。全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65亿元,比上年下降15.54%;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73.85%;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40%。全年全市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4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7%,大中型企业仍居工业主导地位。分隶属关系看,中央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6%;地方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3%,其中市属企业增加值6.92亿元,增长19.91%,市属以下企业增加值10.07亿元,增长5.38%。 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全市实现新产品产值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49%,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7.53%,与上年基本持平。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企业亏损明显降低。全年全期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0%;实现利税15.72亿元,比上年增长48.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9.06%;年末产成品库存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亏损企业亏损额4.10亿元,比上年减亏51.05%。 能源外输有所好转。全市全年煤炭销售量为5536.27万吨,比上年下降0.26%。其中通过铁路外销3621.48万吨,增长14.88%;通过公路外销943.49万吨,增长48.40%。全市全年共向市外输送电力96亿千瓦时(含外调、外购),比上年增长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