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大同市统计局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的各项决议,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克服种种困难,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生产平稳增长、需求稳步回升、出口稳中有增、效益不断提高的局面,总体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出现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矛盾还没有根本缓解,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国企改革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平衡难度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投资需求拓展力度不大。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0.1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1亿元,因遭受严重旱灾,比上年下降44.1%;第二产业增加值10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8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0%。

结构调整顺利入轨,调产项目逐步推进。全市重点调产项目共52项,总投资49.53亿元。其中市地方42项,总投资23.51亿元。到目前,52个项目已开工33项,基本竣工或已形成生产能力的12项。去年全市重点调产项目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23项,安排市级调产资金达3688万元。同时煤炭产业整体创新工程进展顺利,水煤浆生产一期工程已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并开始进行70万吨的二期工程。以选煤、配煤为主的优质洁净煤工程全面实施,洗煤能力达到1500万吨,活性炭初步形成约5万吨的生产规模。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大同民航机场建设项目去年正式开工,已完成投资1.13亿元;城市东出口道路迎宾大桥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城市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亚行集中供热项目完成投资2000万元;日处理城市污水5万立方米的西郊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营;2001年度大同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已完成治理任务12.7万亩,完成投资2441万元;城市两条街道拓宽改造、八条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基本完工,完成公共绿地植树25.26万株,草坪2.5万平方米,当年新增绿地9.03万平方米。

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继续加大。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实现产权多元化为重点,企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市直工业列入改革范围的130户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已实行不同形式改革的企业累计78户,改革面为60%。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初制定出台了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活动实施方案,广泛开展了再就业援助行动,进一步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开展下岗职工实用技能培训,培训率为70%。全市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3.53万人。通过贯彻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多渠道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86万人,再就业率为45.66%。

二、农业

2001年是1955年以来全市第三个严重干旱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千方百计抗旱救灾,积极发展优质农业和特种养殖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种植业因灾减产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种植业生产大幅减产。据统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7702吨,比上年减产534853吨,下降80.73%;其中夏粮产量1081吨,比上年减产5330吨,下降83.14%;秋粮产量126621吨,比上年减产529523吨,下降80.7%。全市油料产量3205吨,比上年下降90.77%;甜菜产量6597吨,比上年下降73.97%;蔬菜产量为492091吨,比上年下降44.07%。

林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7.8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9.74%。其中,营造经济林3.76千公顷,工程林8.32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0.72千公顷。四旁零星植树1206.98万株。全市飞机播种造林面积达2.63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有增有减。据统计,200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57016吨,比上年下降1.05%;奶类总产量24783吨,比上年增长5.97%;禽蛋总产量16438吨,比上年下降1.76%。年末大牲畜存栏达到30.5万头,比上年增长6.9%;猪年末存栏数42.51万头,比上年下降1.73%;羊年末存栏数124.27万只,比上年增长7.4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水田水浇地面积98.1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88%。全年全市化肥施用量62494吨,比上年下降6.86%;农村用电量2110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

乡镇企业在调整中有所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31.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6%;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39.95万元,比上年增长3.98%。

三、工业、能源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速较快。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6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8.51亿元,比上年增长6.77%;集体企业增加值6.86亿元,比上年增长5.8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08%;外商港澳台企业增加值3.25亿元,比上年下降2.4%。分行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完成4.35亿元,比上年下降16.89%;重工业增加值完成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9.81%。从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4%;地方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市属企业增加值7.8亿元,比上年下降1.09%;市属以下企业增加值9.92亿元,比上年增长5.14%。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87%,比上年略有下降。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8.26%;累计实现利税21.82亿元,增长3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98%;年末产成品库存11.41亿元,比上年下降4.99%;亏损企业亏损额2.67亿元,比上年减亏34.88%。

能源外输稳中有增。全市煤炭外销量6740万吨,比上年增长8.03%。其中:同煤集团3320万吨,比上年增长14.29%;市地方煤炭外运量3420万吨,比上年增长3.67%。在市地方煤炭外运量中:铁路外运量2160.1万吨,同比增长0.52%;公路外运量1260万吨,同比增长9.57%。

建筑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年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7.47亿元。建筑业施工工程为844个,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490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8.06%;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200.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4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7.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71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