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6%。其中,国有经济投资完成25.39亿元,比上年下降6.17%;集体经济投资完成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9.42%;其它各种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38%。 基本建设投资继续加大。全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2.73亿元,比上年增长6.36%。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1.24亿元,比上年增长6倍多;煤电等能源工业完成投资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4%;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6.67亿元,比上年下降10.95%,其中公路建设投资完成5.07亿元,比上年下降9.14%;煤气、自来水投资完成0.47亿元,比上年增长56.88%。 更新改造投资大幅提高。全年全市完成更新改造投资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5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8.58%上升到14.47%。更新改造投资中,全市用于增产的投资比上年增长3.13倍,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比上年增长2.54倍。 房地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30.38%。其中住宅投资8.24亿元,增长29.97%。全年竣工房屋面积92.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积77.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32%。商品房销售面积56.67万平方米,增长10.55%。 全年全市施工项目324个,其中新开工266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212个,新增固定资产23.40亿元。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耐火材料制品1100吨/年;化学药制剂粉针剂3000万瓶/年;新建公路10公里;中等学校学生席位2080个;中等学校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2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1157.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4322公里,新增17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4144公里,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59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全市新增8个乡镇 通油路,使通油路的乡镇 达到117个,新增8个村通公路,使通公路的村达到2263个。 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425.9万人,比上年增长12.63%。其中铁路客运量765.92万人,增长3.5%;公路客运量1660万人,增长17.42%。全市全社会货运量19031.8万吨,比上年增长9.1%。其中铁路货运量12729.79万吨,增长12.2%;公路货运量6302万吨,增长3.31%。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56.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8%。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732.46亿吨公里,增长16.2%;公路货物周转量23.70亿吨公里,增长5.05%。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7.6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03%。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21.41亿人公里,增长13.8%;公路旅客周转量6.24亿人公里,增长6.4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7.64%;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6%。邮电通信现代化步伐加快,到2001年底,电话交换机容量达50.24万门,比上年增长30.83%;净增住宅电话用户8.2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8.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3.6万户;数据通信总用户达6.15万户;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1252个。全市拥有邮政局所 144个,邮电邮路总长度3978公里,全市电话机普及率每百人达到25.97部。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定繁荣,居民消费稳中有升。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5%。其是,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68.80亿元,增长17.20%;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20.38亿元,增长3.08%。分行业看,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0.49亿元,增长11.79%;餐饮业零售额10.75亿元,增长30.51%;制造业零售额5.54亿元,增长19.00%;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2.4亿元,增长23.83%;其他类型零售额17.94亿元,增长11.25%。 市场物价仍在低位运行。据大同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抽样调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呈现低位平稳运行态势。其中,消费品价格比上年下降1.9%,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1.3%。分类别看,除交通与通讯价格和水电、燃料价格分别上涨1.7%、5.6%外,其他仍为下降。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经外贸形势较好。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9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17%。其中,出口总额2672万美元,同比下降0.45%;进口总额1241万美元,同比增长151.72%。 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共8项,其中:合资6项、合作1项、独资1项。总投资7332.52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2581.12万美元。当年开工的项目有5项,实际到位资金1000万美元。 旅游产业呈高速发展势头。伴随着两届云冈旅游节和三届恒山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我市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云冈石窟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取得圆满成功,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据市旅游局统计,全年旅游总收入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6%,旅游人数达29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31%。其中:海外游客5.6万人次,增长29.6%,创汇1661.6万美元,增长38.42%;国内游客292万人次,增长21.2%,收入11.77亿元,增长25.2%。涉外饭店数达到17个。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财税部门不断强化征管力度,积极培植财政收入源头,强化预算管理,使全市财政收入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7%。其中工商税收7.67亿元,增长2.39%;农业四税0.12亿元,下降51.74%;企业收入1.26亿元,增长202.06%。全市全年一般预算支出2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8.96%;科学事业费支出增长23.27%;卫生经费支出增长20.81%;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增长38.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277.8%。 金融形势平稳正常。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03.46亿元,比年初增加42.56亿元,增长16.3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4.37亿元,增加15.53亿元,增长26.3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7.39亿元,增加2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各项贷款余额152.09亿元,增加0.04亿元,比年初增长0.03%。其中工业贷款余额45.60亿元,增加4.77亿元,增长11.66%;农业贷款余额7.97亿元,增加0.53亿元,增长7.12%;乡镇企业贷款余额11.97亿元,增加0.73亿元,增长6.5%;三资企业贷款余额2.55亿元,下降0.28亿元;私营及个体贷款余额1.53亿元,下降0.3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32.37亿元,现金支出530.15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2.22亿元,比上年多回笼15.3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