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承保额375.33亿元,比上年增长58.92%,保费收入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8%。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42亿元,增长4.66%;寿险保费收入2.33亿元,增长36.26%。全年共处理国内财产赔款案11756件,支付各类赔款7122.8万元,比上年下降8.34%,人身保险支付赔款1388.76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1年,全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科技政策法规,为全市科技进步环境进一步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市科技局、教育局统计: 科技事业稳定发展。2001年末全市已有县以上独立科研机构16个,其中省部属科技机构2个。全市科技三项费投入共预算986.5万元,占全部总预算的0.7%。 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2001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项,省级火炬项目1项、攻关项目2项、星火项目2项、新产品开发项目1项、推广转化项目5项。安排市级农业项目22项,工业项目16项,星火项目1项,网络开发项目2项。这些项目完成后,预计年均实现产值11338万元,实现利税3721万元。 科技先进县乡创建工作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有了新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 3个;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64个;建设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个,其中万亩以上园区6个,总规模达到9.72万亩。 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全市共评出科技进步奖30项。其中,市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9项。去年全市首次设立了大同市科学技术进步最高奖,广灵化工总公司的"高电位镁牺牲阳极"项目和山西合成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甲脒引发体系应用于CR244工业化生产"项目获得了首届最高奖。 各类教育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4所,其中市属高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1所,职业中学25所,普通中学296所,小学2278所,幼儿园126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5171人,在校学生40858人;普通初中招生54985人,在校学生152793人;职业中学招生3305人,在校学生9746人;小学招生62705人,在校学生352936人。2001年全市参加高考的1.2万人中,有6167人被本专科院校录取,录取率达50%。到2001年底,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2.7%,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7.6%以上。与此同时,实用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全面加强,全市共培训职工23万人次,16万人次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开办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办学面达93%。 教育体制创新有了新发展。2001年全市把社会力量办学作为体制创新的突破口,以主体多元、产权多元、模式多元的格局,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至2001年底,全市民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已有23所,在校生1.45万人,占全市普通中小学生数的1.6%。其中,在市区的民办中小学有10所,在校生8048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教育培训机构62个,在校生1236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个。全市市级广播电台1座,市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8%,电视人口覆盖率96.7%。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4.9万户。全市公开发行的报纸7种,共出版3000万份;公开发行各类期刊出版物6种,发行7万份。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保健所 27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5个;病床床位1130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0577张;卫生技术人员14373人,其中医生6945人,护师、护士3906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妇幼保健机构41个,卫生技术人员1499人。农村乡镇 共有卫生院144个,床位1149张,卫生技术人员1882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全市共有70人代表山西省参加比赛,并为山西代表团夺得3枚金牌,3枚银牌,3个第四名和2个第六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2001年山西省青少年暨山西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预赛的比赛中,全市有390名运动员参加了11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了95枚金牌,76枚银牌,72枚铜牌,金牌数和总分数继续排在全省第二。另有田径、自行车、举重、摔跤、柔道、体操、游泳、体育舞蹈、地掷球和门球等项目参加了全国性及国际性比赛。其中,举重运动员陈国萍获得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冠军。2001年共组织了50项次全市性的体育比赛,同时还承办了一项全国比赛和3项全省比赛,组织了四省市女子足球邀请赛。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1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7‰;死亡率为5.73‰;全年净增人口24044人,自然增长率为7.9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2.7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31.59万人,乡村人口171.11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53.65元,比上年增长9.7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006.36元,比上年增长7.2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51元,比上年下降16.1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3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41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有所发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1718户,参保职工25.12万人,离退休人员5.81万人。养老统筹金征缴率达98.5%。2001年底,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城镇职工为45.89万人,共征缴失业保险金5110万元。参加医疗保险统筹登记的城镇职工381万人,共征缴医疗保险金3057.24万元,拨付职工医疗保险费638.84万元。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2001年全市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基本稳定。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全年共完成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审批56项,全部通过环保工程竣工验收,"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一年来,全市共安排环保治理贷款项目54项,贷款额270万元,带动企业投资1299万元,治理锅炉92台。同时治理城市大气污染也取得明显成效,市区249个单位的456台采暖生产锅炉不同程度进行了治理,对没有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184台锅炉进行了强制焊封;市区15条主要街道两侧的2624家营业摊点,共5000多眼煤烟炉被限期改烧型煤和油、气、电等清洁能源,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