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全年降水量371.5毫米,比2005年增长10.6%。全社会用水量5.81亿立方米,增长1.6%。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0%,工业用水增长4.6%,农业用水下降3.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57.33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0.5%。全市人均用水量为166.57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为191.1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3%,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市开展以控制结构性污染、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调整燃料结构、遏制扬尘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作,实现了经济增长、污染减排。 实施战略转型,设定“绿色高压线”。全年环保部门共办理各类建设项目环保审批571项,建成环保示范工程10个,否决了41个不符合产业政策或选址不当的建设项目,关停取缔小焦化、小化工、小炼铁等土小污染企业168家。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了19项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发展了10个清洁生产型企业和10个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达到12.7亿元。 整治落后燃煤设施,调整燃料结构。全年拆除燃煤锅炉496台,其中343台更新改造为电、气、油锅炉及型煤专用锅炉。新建成6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已达到23平方公里。 开展综合整治,全方位控制扬尘污染。对城区345处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理,对市区周边的煤堆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对500余个建筑工地开展环境整治,维护破损道路面积35万平方米,填补掘路面积2.6万平方米,集中销毁超期服役、尾气超标排放的机动车1135台。 实施城市生态建设,推进“蓝天碧水”工程。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清徐县国家级生态县规划修编、晋源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都取得新进展,小店区西温庄乡、尖草坪区马头水乡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汾河上游7.4公里引黄导流明渠整治全部完成。 经过努力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3.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2.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5%。市区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261天,比2005年增加16天。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13人,比2005年下降14.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1人,下降22.5%;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人数为1.02人,下降43.0%;全年共发生火灾2102起,道路交通事故1573起。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344.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9.06万人,乡村人口65.21万人;男性人口174.48万人,女性人口169.79万人,性别比为102.76 : 100。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2.7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05‰,比2005年下降0.6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35万人,死亡率为3.93‰;全年净增加人口1.4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12‰,比2005年下降0.1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1元,比2005年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57元,比2005年增长17.3%。在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支出2639元,增长9.4%;衣着类支出1116元,增长6.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679元,增长60.5%;医疗保健类支出878元,增长37.8%;交通及通信类支出1248元,增长65.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1415元,下降0.6%;居住类支出968元,增长13.0%;杂项商品与服务类支出214元,下降14.3%。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17元,比2005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6元,增长8.7%。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39 :1。 城乡居民储蓄增长。截止20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83.95亿元,比年初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07.91亿元,增长16.5%;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04亿元,增长2.0%。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住宅施工面积199.27万平方米, 比2005年增长34.4%,住宅竣工面积462.69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3.60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建筑面积117.10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29.59平方米。 人民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0%,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7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47.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已达85.6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城市低保覆盖人口达到8.09万人;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33万农民享受了政策待遇。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城镇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86个,社区服务中心10个;各类福利院72所,床位1508张,收养1142人;农村特困救济户数为6324户,其中:五保户3736户,农村临时救济人员15166人次;为困难群众发放救济款702.9万元,比2005年增长35.7%。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