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6个,演职人员1669人。群艺文化馆1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量330.2万(册、件),其中,古籍33.4万册,图书192.6万册。各类档案馆19个,馆藏档案资料170.9万卷(册)。广播电台2座,节目9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2座,节目11套,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4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2%,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5%。 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974个,实有医疗床位22567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251人,其中,执业医师11053人,执业助理医师1173人,注册护士10399人。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达到80%,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到50%。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率达92.2%。 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投入了抗击非典的战场。各级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疫情报告信息渠道,设置和规范改造发热门诊52家,仅用20天时间完成了500张床位的第四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广大医务工作者依靠科学,顽强拼搏,经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扑灭了疫情,治愈出院率达9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市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健身设施大力改善。全市94.4%的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优秀率为13.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五届城市体育运动会自行车比赛项目,荣获最佳赛区称号。在本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取得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获2枚金牌、3枚银牌、9枚铜牌的好成绩,参赛代表团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十二、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加速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深化城市综合整治,调整产业和燃料结构、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限期治理重点污染源、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净化五大环保工程。 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285项,全部达到了"三同时"环保要求。对19个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考核,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对20个单位的56台锅炉及12个重点排水企业的废水排污口安装在线自动监测仪,实施联网运行,污染监控水平得到提高。 年内取缔关闭77个违法企业,淘汰47座落后生产设施,拆除烟囱56根;对27家违法企业实施了停产治理;清运煤堆、料堆、灰堆15万吨;对大运高速公路太原段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58家污染企业进行了全面整治;关停小炼铁炉、土石灰窑、木炭窑、耐火窑274个,土焦炉1540坑次。 严格控制汾河太原段上游沿线企业向汾河的排污。对34个选矿企业实施了停产整顿,经治理后做到废水不外排,并对沿线的小煤矿予以坚决关停。城市水域功能区达标率95%,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继续加强车辆尾气的污染治理,对太钢、太化、西山煤电等15个车辆比较集中的企业实施入户抽检,共抽测车辆4352台,抽测车辆的尾气排放达标率为84.7%,对不达标的车辆责令限期治理达标。在市区主要街道进一步推行机械化清扫,新增51万平方米的机械化清扫面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72毫克/立方米,下降2.8%;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为0.099毫克/立方米,下降23.2%;二氧化氮浓度年日均值0.030毫克/立方米,下降18.9%;三项指标平均下降15.0%。全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181天,比上年增加28天。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出生人口3.0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05‰,下降0.9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52万人,死亡率为4.49‰;自然增长率为4.56‰,下降1.07个千分点。 年末全市总人口339.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9.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2.1%;乡村人口60.8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9%。全市户籍人口327.40万人,其中,市辖区250.27万人;非农业人口222.63万人,农业人口104.77万人。全市家庭户均人口为3.72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4元,增长12.0%;人均消费支出6374元,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56元,增长9.1%。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0.13亿元,比年初增长20.1%。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1.75亿元,增长20.9%;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38亿元,增长12.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231.18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开工面积11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5万平方米,房地产交易额64.5亿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5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建筑面积54.8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6.5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全市有53.60万名企业职工和21.15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为95.6%;67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7%;40.05万名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已有62.10万人登记参加了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截止年末,有9.95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末增长17.5%,发放保障金7592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发展。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04个,达到标准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0个;各类福利院57所,床位1260张,收养803人;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233人,分散供养550人。全市发放救灾款345万元,救济受灾群众3.5万余人,农村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以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以可比价格计算。 3.GDP,英文全称为GrossDomesticProduct,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指标。过去,我国习惯 把国家和地区的GDP都称作国内生产总值,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由于Domestic一词有"国内、地区"等多种涵义,将全国和地区的GDP一律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显然不恰当。根据2003年国务院第28次常务会关于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改革的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除国家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外,国内各地区GDP中文名称均应由原先的"国内生产总值"改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该指标用行政区名称冠之,如"太原市国内生产总值"应改为"太原市生产总值",在本地区范围内使用可简称为"全市生产总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