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山西省统计局

2002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狠抓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努力扩大内外需求,突出改善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继续深化农村经济、国有企业、财政、科教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五项改革,使全省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农村各业竞相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均有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省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12.0%;第二产业增加值1050.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756亿元,增长8.9%。2002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98元,比上年增加638元,增长10%。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6%,其中城市下降2.2%,农村下降0.7%。分类别看,除居住价格上升1.4%外,食品下降1%,烟酒及用品下降0.9%,衣着下降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5.7%,交通和通讯下降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6%。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0.9%,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2.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升0.5%,房屋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总水平分别上升1.6%和1.3%,土地交易价格总水平上升13.2%。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2年,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农业发展优质小杂粮、干鲜果、草食畜、蔬菜特色主导产业成效明显。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生产区和中南部果菜生产区的建设初具规模,粮经作物的比例由1997年的82:18调整为77:23。64个工业重点调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相继开发了一批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产品,初步形成了煤-焦-化、煤-铁-钢和煤-电-铝三大产业链。2002年全省实现新产品产值55.18亿元,比上年增长59.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7%,比1998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100个高新技术项目有75个开工建设,其中55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省有10个旅游景区被列入国家4A级景区。云冈石窟继平遥古城之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403.3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17万人,减少7.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986.3万人,增加11.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47.3:24.7:28.0。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27.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还不牢固,产业结构不合理、所有制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较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二、农业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产。2002年,虽然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和其他灾害,但总体上气候条件较为有利,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年景。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925.5万吨,比上年增产233.4万吨,增长33.7%。夏粮播种面积虽继续减少,但仍获得较好收成。全省夏粮播种面积829.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9.5千公顷,夏粮产量245.3万吨,比上年增产16.7万吨,增长7.3%,单产由上年的每公顷2662公斤提高到2958公斤,增长11.1%。秋季粮食作物生产播期墒情适宜,生长期气候条件也较为有利,全省秋粮播种面积2181.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63.5千公顷,秋粮产量680.2万吨,比上年增产216.7万吨,增长46.8%,单产由上年的每公顷2297公斤提高到3118公斤,增长35.7%。全省棉花产量为7.5万吨,比上年减产10.9%;油料产量38.4万吨,增长112.4%;甜菜产量18.5万吨,增长104.6%;蔬菜产量1072.0万吨,增长24.2%;水果产量221.3万吨,增长12.6%。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造林绿化工作有新的进展。全省抓住国家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的机遇,积极制定配套措施,狠抓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晋西北多沙粗沙区、环北京风沙区和水土保持等重点项目建设。全省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680.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4.3千公顷,增长91.0%。其中营造防护林559.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3.1%;营造经济林99.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4%。全年全省退耕地还林188.9千公顷,占到全省造林面积的27.8%。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7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4.8万吨,增长6.3%;牛奶产量44.7万吨,增长18%;禽蛋产量45.7万吨,增长7.3%。年末大牲畜存栏306.7万头,比上年增长1.5%;猪存栏538.8万头,增长4%;羊存栏1147.7万只,增长2.8%。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2.9万吨,比上年增长6.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全省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60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增幅比上年提高5.9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7.72亿元,增长15.6%,增幅比上年提高13.17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530.99亿元,增长17%,增幅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增速均明显加快。全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提高2.44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5.0亿元,增长17.7%,增速比上年提高4.53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66亿元,增长31.3%,增速比上年提高17.47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6.49亿元,增长14.7%,增速比上年提高4.86个百分点;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56亿元,增长20.6%,增速比上年提高6.89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提高5.02个百分点。

地方企业增速快于中央企业,产销衔接继续向好。全年全省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增幅比上年提高3.57个百分点;地方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9.95亿元,增长17.3%,增幅比上年提高6.11个百分点,其中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9.03亿元,增长11.4%,省属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0.92亿元,增长20.6%。全年全省工业产品销售率97.49%,比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