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个主题,继续深入实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多项经济工作,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4.5%,创近几年增速之最,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1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252.5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138.2亿元,增长15.0%。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8.1%,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6.8%,房地产业增长11.8%。2004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元,达到11449元,较上年增长14.0%。 二、三产业较快增长,拉动我市经济增长13.3%。在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4.5%的增速中,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3.8%,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强劲,是今年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8.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4.6%,较上年上涨4.6%。其中,城市上涨4.6%,农村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5%。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2004年我市围绕产权制度这个核心,坚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向深层次拓展。至年末,我市省控272家企业改革全部完成,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83.8%。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思路,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形成了景县、安平、冀州、枣强等一批经济基础较好的市县领跑的发展格局。2004年全市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至年末,全市有200多个村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劳动就业规模逐步扩大,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就业人数21.8万人,完成新增就业168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10人,“四Ο五Ο”人员再就业1440人。2004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513人,登记失业率为2.8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土地资金两大瓶颈制约还比较突出;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战略支撑项目建设仍然是薄弱的环节;经济总量小和经济结构不合理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发展。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农业产值90.0亿元,增长11.2%;畜牧业产值62.7亿元,增长13.7%;渔业产值4010万元,与上年持平。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9.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85.9万吨,比上年增长4.0%;棉花产量15.9万吨,增长53.4%;油料产量12.2万吨,下降了15.7%。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4.6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0.6%;禽蛋产量23.3万吨,增长16.2%;牛奶产量2.8万吨,增长37.0%;水产品产量0.6万吨,增长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3亿元,增长26.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45.5亿元,增长22.6%;重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30.3%,轻重工业之比为1:1.27,重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7.7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0.2,比上年提高2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4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实现利税36.4亿元,增长31.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1亿元,增长15.9%;实现利税9.8亿元,增长18.8%。 建筑业生产运行平稳。2004年,我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85家,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5.8亿元;竣工产值完成18.0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5.6亿元。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利润5828万元,税金5677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2.6%。 2004年我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7.4亿元,较上年增长40.3%,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产112.4亿元,增长24.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建设和改造投资86.4亿元,增长34.0%;房地产开发投资12.8亿元,增长-6.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第二产业投资61.5亿元,增长83.0%,其中工业投资56.3亿元,增长79.3%;第三产业投资63.7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7:48.3:50.0。2004年我市城镇施工项目个数达到514个,新开工项目个数468个,分别较上年增加了156个和162个。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城市实现零售额32.5亿元,增长19.2%,农村实现零售额69.3亿元,增长了17.1%,城市市场增速继续快于农村市场。分行业看,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0.4亿元,增长18.2%;餐饮业零售额10.8亿元,增长24.8%;其他行业零售额1.7亿元,增长16.7%。 市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全市亿元市场共17家,商品成交额达114.2亿元,增长20.3%。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371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56个,生产资料市场15个,全年实现市场成交额144.5亿元。 六、对外开放和旅游 2004年,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兴市”战略,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开放本领,创造开放环境,注重开放实效,全年对外贸易保持强劲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值1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0%,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总量跃居全省第三位。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751万美元,较上年增长42.6%,其中直接利用外资8967万美元,增长43.6%,在直接利用外资中,亚洲对衡投资6467万美元;欧洲投资1095万美元;北美洲投资1405万美元。全年全市引进省外资金34亿元,增长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