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交通运输和通讯 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90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0公里,国道525公里,省道890公里,县道1098公里,乡道1987公里,专用路324公里,村道5154公里。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988822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433674万人公里。港口功能进一步发挥,黄骅大港完成吞吐量6781万吨,比上年增长49.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43亿元,比上年增长7.7%。网通、移动、联通、电信四大电信企业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4.95万户,互联网用户16.38万户。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2.9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7.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0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5.7%。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完成6.16亿元,增长35.4%;营业税完成7.08亿元,增长18.6%;企业所得税完成1.1亿元,,增长29.9%,个人所得税完成1.57亿元,增长20.6%;行政性收费1.91亿元,增长29.1%;罚没收入2.77亿元,增长6.6%。全市一般预算支出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金融存款大于贷款,存贷差持续扩大。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95亿元,比年初增加10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3亿元,占全部存款的75%,比年初增加6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49亿元,比年初增加1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43亿元,比年初增加26亿元,短期货款余额264亿元,比年初下降4亿元。全市贷款占存款的50.2%,存贷差446亿元。 九、各项社会事业 全市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财政科技三费支出1171万元。对10个重点产业技术难题开展了技术桥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2家,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支出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小学在校学生48.2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9.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47.9%。教育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农村中小学110所,中小学贫困生受资助14.9万人。高教、成教、职教等也取得了新进展。 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继续发展。706实验台建成开播,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6.5万户;杂技《女子造型》在第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获金狮奖;公共图书馆14个,图书藏量753千册;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7.8万户,市区有线电视入户率49.5%。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在“十运会”上取得2金2银的好成绩。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237个,医生8380名,医院卫生院床位1.24万张。疾病防控、农村卫生和环境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积极进展。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突破。投资28亿元,实施了“一拓三通”等七项城建重点工程,迎宾大道、御河路西段、浮阳大道南段建成通车;市民关注的热点工程、公共医疗卫生工程等,均取得了积极进展。公用事业及城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组建了沧州市供水排水集团,强化了两区城管职能。 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拆除违章建筑11.7万平方米,治理违章摊点1.25万个,城市秩序和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3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人均工薪收入6652元,比上年增加838元;经营净收入305元,增加289元;财产性收入37元,增加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11元,比上年增长9.56%;其中工资性收入1267元,增加186元;家庭经营收入1890元,增加92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53元,增加11元。 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488元,比上年增长10.7%。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20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79元,增加39元;人均旅游消费30元,减少7元;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辆,家用电脑39台,人均居住面积29.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6元,增长16.2%;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05台,电话机84台,移动电话机55台,人均住房面积24.14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归集住房公积金16亿元,向1000多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租金补贴。5.8万名城镇贫困居民全部落实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全面启动。加大扶贫力度,争取省以上扶贫资金1.56亿元。 说明: 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统计快报数,待年报数据定案后以年报为准。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均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为可比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