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两增并举、以快赶强”的方针,努力扩大社会需求,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92.6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98.9亿元,增长1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548元,比上年增长10.2%。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18.4:53.7:27.9:转变为17.0:54.8:28.2,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滑,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攀升,经济结构更趋优化。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与上年持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了0.2%,居住类价格上升了5.2%。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为99.7%,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下降0.5%。 二、农业 2002年,全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农村经济运行平稳。受种植面积减少和旱情等多种因素影响,粮、棉、油产量普遍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281.01万吨,较去年下降3.7%;棉花产量7.78万吨,下降11.9%;油料总产量14.19万吨,下降6.0%。受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市畜牧、蔬菜、果品增长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7.7万吨,增长13.1%;禽蛋产量16.7万吨,增长11.0%;牛奶产量1.6万吨,增长58.5%,蔬菜产量395.6万吨,增长15.7%,水产品产量0.58万吨,增长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集体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11.8%;股份制工业实现18.8亿元,增长17.0%;股份合作制工业实现1.1亿元,增长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实现8.2亿元,增长8.9%;其他类型工业实现5.0亿元,增长15.1%。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9.2亿元、30.8亿元,分别增长14.9%和11.6%。 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实现利税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实现利润13.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全部入统工业亏损额为1770万元,比上年降低11.2%,其中市属及以下国有工业亏损387万元,比上年降低28.9%。全年劳动生产率实现49167元,比上年提高了16.2%;经济效益总指数为148.2%,比上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93个,比上年减少17个。单位工程施工个数1195个,增加189个。实现利润总额7127万元,增长8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6.9万平方米,增加123.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2.4万平方米,增加55.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投资率为42.3%;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2亿元,增长13.4%;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更新改造投资13.6亿元,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10.5亿元,增长26.9%。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326个,比上年减少39个;新开工项目262个,增加34个。 投资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加快。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投资1.4亿元、15.8亿元、37.1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2.6%、29.2%、68.3%。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0.2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三产业增长1.6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更趋合理。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在国家扩大消费信贷等多种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城市23.9亿元,增长11.2%,农村(县及县以下)52.5亿元,增长11.0%。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5.1亿元,增长10.4%;餐饮业8.1亿元,增长11.1%;其他行业1.4亿元,增长17.4%。大型市场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2002年,全市亿元市场17家,商品成交额89.0亿元。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国有和集体企业零售额所占份额不断下降,股份制和个体企业的比重逐渐攀升,其零售额分别达到5.3亿元、43.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135.9%、16.8%。而集体企业零售额只增长了4.7%,国有企业零售额则下降了18.3%。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新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大商场、大市场的主导作用日趋增强。仓储式商店、连锁店、超级市场等新的经营业态蓬勃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年末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359个,商品市场成交活跃,全年市场成交额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在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市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明显减缓的严峻形势,坚持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实施“免、抵、退”税政策,外贸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外贸出口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6%,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实际利用外资止跌回升。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显著改善和招商引资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市利用外资形势一改去年下降态势而出现增长势头。2002年新批外资合同项目28个,实际利用外资4659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0.1%,其中直接利用外资4465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1.5%。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02年衡榆高速公路和衡德公路的顺利开工,为我市交通运输业翻开了新的一页。2002年我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091公里,其中,柏油路面5647公里;一、二级公路885公里;高速公路55公里;乡及乡以上公路通车里程4733公里,其中柏油路面4289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9.1亿吨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完成旅客周转量24.3亿人公里,增长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