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衡水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扎实工作,争先创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继续深入实施“以工强市、开放兴市、特色立市”三大主体战略,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有效的遏制了“非典”疫情在我市的漫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一、综合

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测算,我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9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10.3亿元,增长14.2%,其中:工业增加值188.9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113.3亿元,增长11.7%。2003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实现9629元,较上年增长11.7%。

二、农业

2003年,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狠抓科技兴农,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274.98万吨,较去年下降2.1%;棉花产量10.39万吨,上升33.5%;油料总产量14.42万吨,上升1.6%。受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市肉蛋奶产量增长较快,蔬菜、果品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1.28万吨,增长12.8%;禽蛋产量20.1万吨,增长20.4%;牛奶产量2.0万吨,增长25%,蔬菜产量418.4万吨,增长5.8%,水产品产量6128吨,增长4.8%。

三、工业

在国家持续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的政策拉动下,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总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集体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4亿元,增长15.8%;股份制工业实现23.1亿元,增长21.5%;股份合作制工业实现2.3亿元,增长3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实现9.5亿元,增长16.7%;其他类型工业实现7.3亿元,增长32.0%。轻工业生产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2.8亿元、52.9亿元,分别增长20.1%和18.3%。

国企改制成效显著。2003年,国有企业比重继续下降,年末,国有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入统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3%,较上年下降0.8百分点。

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47%,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税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实现利润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经济效益总指数为157.4%,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势喜人,结构更趋优化。2003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在项目谋划上用真劲,在项目跑办上做实功,在项目建设上求实效,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截止到年底,我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78.3亿元,增长44.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3.2亿元,比上年增长42.6%;更新改造投资21.4亿元,增长57.6%;房地产开发投资13.7亿元,增长31.2%。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358个,比上年增加了32个;新开工项目306个,增加44个。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投资逐步向三产倾斜,2003年三次产业分别实现投资1.8亿元、31.3亿元、39.3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2.5%、43.2%、54.3%。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0.3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三产业增长1.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更趋合理。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城市27.3亿元,增长14.4%,农村(县及县以下)59.2亿元,增长12.8%。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8.0亿元,增长23.4%;餐饮业8.7亿元,增长7.0%;其他行业1.4亿元,增长1.2%。大型市场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2003年,全市亿元市场17家,商品成交额94.9亿元,较上年增长6.6%。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2003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384个,商品市场成交活跃,全年市场成交额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市场物价总体水平稳中趋升。物价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同时经济发展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到价格水平的走势。2003年,受全国和地方经济“回暖”影响,我市物价总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3%,比上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了3.4个百分点,食品类、医疗保健以及居住类价格分别上升了3.0、7.1和2.0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为101.3%,其中城市上升了0.7个百分点,农村上升1.7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实际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广泛开展全员招商活动,把各级各部门推向对外开放的第一线。2003年新批“三资”企业合同项目26个,实际利用外资6839万美元,较上年增长46.8%。其中直接利用外资6246万美元,较上年增长39.9%。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2003年,全年实现外贸出口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7%,增速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出口总量由去年的全省第6位上升到第4位。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03年,随着衡榆和衡德高速公路的竣工,我市高速公路形成衡榆、石黄、石德纵横交错的格局,标志着我市交通运输业进入了“新的时代”。2003年我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377公里,其中,有路面里程6215公里;高速公路139公里;一、二级公路918公里;乡及乡以上公路通车里程5031公里,其中有路面里程4594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7.0亿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22.8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96.3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21部/百人。移动电话新增用户36.6万户,年末用户达到68.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1.71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