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6887.7万吨,其中:铁路完成货运量335.7万吨,公路完成货运量6552万吨。全年完成客运量7144万人,其中:铁路完成客运量592万人,公路完成客运量6552万人。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周转量663456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661566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业加快发展。完成电信业务收入34.9亿元。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16.2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292.2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39.5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52.7万户。 旅游业发展良好。 接待海外旅游者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7%,其中外国游客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1%,港、澳、台同胞和华侨游客0.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04.1%,国际旅游收入165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5%;接待国内游客17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4%,旅游收入8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01.4亿元 ,比上年增长17.4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财政支出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 金融形势稳定。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28.2亿元,比年初增加150.7亿元,增长14.1%。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31.5亿元,比年初增加33.3亿元,增长5.9%。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699.3亿元,现金支出3786.5亿元,收支相抵, 货币净投放87.2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各类险种保费收入23.9亿元。处理赔案赔付金额达4.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3.2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3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共取得国际、 国内领先成果95项,完成省重点攻关项目45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26项。年末技术合同成交额1.89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176亿元。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1023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72亿元。专利申请量729项,49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成果推广25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5%。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2.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6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5.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74.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保定日报》、《保定晚报》和《莲池周刊》年总发行量达6413万份,比上年增长20.1%,两报日发行量分别为9万份、8万份,一刊周发行量为4万份。全市剧团演出场次4802场;拥有剧场、影剧院12个,剧场演映场次0.18万场; 拥有群众文化馆23个,组织文化活动776次。拥有公共图书馆21个,总藏书量163.1万册。拥有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6%。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4%。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共有卫生机构506个, 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3万人,医生0.9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以上人员0.68万人,医院卫生院431个,病床床位2.3万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继续改善,25个县(市、 区)全部达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标准。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共举办市级以上各类比赛3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0次,参加人数46万人。全市国家一级裁判19人、二级裁判290人,在聘三线教练员130人,国家二级运动员396人。各运动队参加比赛共获省级以上金牌132枚,获省级以上银牌107枚,获省级以上铜牌96枚。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全市年末总户数304.8万户,比上年增加1.3万户,其中:市区28.4万户。 年末总人口1092.2万人,其中市区100.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9万人和1.1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838万人,比上年增加5.4万人,非农业人口254.2万人,比上年下降1.5万人。男性人口553.2万人,女性人口538.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7万人和2.1万人。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重点工业企业专业环保人数达2884人。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15101.56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83%,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去除量4.1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43.3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4.5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0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1.1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3%,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77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95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含市区)达到3471元,比上年增长7%。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937.7亿元,比年初增加113.7亿元,增长13.8%。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28元,其中,食品类支出2117元,衣着类支出882元,其他用品及服务类支出332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不含市区) 支出1773元,其中,食品支出729元,衣着支出129 元,居住支出300元。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职工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25个县(市、 区)全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9.5万城市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6.6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规范。年末全市有57.1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59 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53.9 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社会福利院4所,城镇收养性老年福利机构3所,农村收养性老年福利机构202所,光荣院25所。国家优待优抚3.4万户,定期补助3.3万人,定期抚恤0.7万人,城镇临时救济0.4万人次,农村定期救济0.6万人,农村临时救济3.3万人次。 附表:2005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农产品产量 粮食 万吨 471.4 5.5 其中:夏粮 万吨 207.3 7.0 其中:小麦 万吨 201.99 7.5 其中:秋粮 万吨 264.2 4.4 粮食单产 公斤/公顷 371 2.2 棉花 万吨 3.2 -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