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邯郸市统计局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不含原煤入洗)3169.7万吨,比上年增长24.3%;电力消费132.6亿千瓦时,增长14.0%。

全年平均年降水量394毫米,与多年平均值523毫米相比,属偏少降水年份。与2005年528毫米相比,偏少134毫米,偏少量为24.7%。

全市环保工作继续围绕“蓝天、碧水、生态、宁静”四大工程,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完成重点污染治理项目46个,年可削减烟(粉)尘5125吨、二氧化硫8093吨,化学需氧量1977吨。拆除环境敏感区燃煤大灶353座、手烧类燃煤锅炉13台,治理饭店油烟42家,共取缔反弹的居民楼下饭店32家,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查处,重污染小企业得到彻底取缔,工业企业稳定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沁河实现还清目标,滏阳河下游水质好于往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285天,比上年增加了8天。

五、经济开发区与马头生态工业城

邯郸经济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85258万元,增长19.8%,其中工业增加值61328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5∶71.9∶26.6,第二、三产业发展占主导地位;完成利润总额8898万元,增长21%;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00735万元,增长24.5%;实现工业总产值203394万元,增长24.3%;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2502万元,增长23.8%,完成税收总额11237万元,增长17.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275万元,增长41.8%;16个托管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288元,增长10%;新签外资项目9个,合同总投资179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72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800万美元;出口总值2808万美元,其中直接出口完成1645万美元,增长18%。

马头生态工业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7.7%;三次产业比为4.5:76.6:18.9;全部财政收入21211万元,增长2.2%,一般预算收入4885万元,增长3.4%;全部税收20676万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84万元,增长43.1%,实现利润-20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620万元,增长19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620万元,增长14.1%。

六、社会事业

(一)教育: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小学招生12.8万人,初中招生16万人,高中招生11.7万人。现有幼儿园676所,在园幼儿18.3万人,专任教师4031人;小学2849所,在校生67.09万人,专任教师4.1万人;普通中学549所,在校生70.4万人,专任教师3.5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23%,万人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99人,比上年增加15人,创历史最好水平。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高考5.5万名考生中,本科一批上线2807人,比2005年增加809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4658人,增加436人;本科三批以上上线1.3万人,减少4700人。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5.1万人,专任教师2779人。

成功组织了普通高考、成人高考、中招统考、高中会考、自学考试、社会考试、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等国家级、省级教育考试29次,累计考生35万多人,省内外及本市普通、成人大中专院校共从我市录取新生69720人。成人高校招生报名12380人,比2005年增加了2055人;自学考试开考专业达到了141个,考生人数、在籍人数和毕业人数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二)科学技术: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46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52项,国际先进水平的14项。获得2006年度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新通过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24个,高新技术企业19家,实现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168亿元。专利申请受理量624项,专利申请授权量296项,其中发明专利突破120项。

(三)文化: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9个,总藏书117万册。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9.72%。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98%和98.29%。

(四)卫生: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1个,比上年增加7个。其中:医院140个,乡镇卫生院214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1万张,其中:医院1.5万张,卫生院3063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2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7435人,注册护士6251人。

(五)体育: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67.8万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2%。全年组织13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北省各项比赛,共获得金牌27.8枚、银牌35.6枚和铜牌57枚。全市拥有体育场4个;室外游泳场35个;运动场30个。

七、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人口:全市年末总人口88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7万人,增长1.5%。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07‰,比上年增加2.78个千分点;死亡率3.93‰,比上年下降1.1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0.14‰,比2005年增加3.89个千分点。

(二)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劳动报酬15328元,增长1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3元,比上年增长13.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0%,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29元,比上年增长9.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4%,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三)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53.7万人、70.5万人、65.5万人和43.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3.8万人、8.2万人、1.8万人和2.9万人。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4.4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8.4万人,增加1.5万人。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统计年快报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产值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