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邢台市统计局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保费收入14.94亿元,比上年减少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2亿元,减少32.2%;寿险保费收入10.95亿元,增长11.24%;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54亿元,增长12.51%。各项赔款和给付2.99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1.87亿元,寿险赔付1.08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3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等学校5所,招生1.55万人,要校学生4.1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幼儿园在园幼儿13.3万人。

2006年各类学校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指标     学校数(个) 招生数(万人)  在校生数(万人) 毕业生数(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 5      1.55       4.11      1.13

中等专业学校 83     4.2       11.0        3.0

普通中学   519   18.0         55.6      19.5

技工学校   13     0.39         0.8        0.28

小学     2311   9.0         51.0      13.0

科技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10项,专利申请量404件,其中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202;授权量232件,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136项。签订技术合同63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700万元。

十、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8个。广播电台17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电视台1座。电线电视用户29万,增加1.67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06%。

卫生生技术人员16329人,其中医生8009人,护师、护士3661人;床位1647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5900张。拥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0个,卫生技术人员753人;乡镇卫生院173个,床位4118张,卫生技术人员168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410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全市常住人口达到684.3万人,出生人口9.2万人,出生率为13.42‰;死亡人口4.4万人,死亡率为6.52‰;净增人口4.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9‰,比上年提高0.53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20元,比上年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增长8.8%。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保持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44元,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2元,增长1.2%。城镇居民恩格乐系数为37.2%,增长0.2%。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0.3平方米,增长3.0%。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164元。

2006年城乡居民生活情况

指标        单位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城市居民家庭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9020   16.4

人均消费性支出  元   5244   8.0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23    持平

农村居民家庭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3568   8.8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元   1832   1.2

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30.3   3.0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2万人,比上年增加4.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9万人,参保退休人员8.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32.1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6.0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达26.87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达9.15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市12.37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农村5.2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达5163张,收养各类人员2566人。城镇建立社区服务设施达849个,其中综合社区性社区服务中心4个。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766.51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146.8万元。

十二、资源和环境

耕地总资源继续减少。年末实有耕地总资源64.6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17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64.63万公顷,减少0.17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11

环增治理力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环保监测站加强标准化、自动化建设、环保监测站13个,环境监测人员206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00个,投资额6229.2万元。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有所加强。建成烟尘控制区24个,面积613.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92个,达标面积53.2平方公里。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城市空气不断改善,我市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81天,比上年增加16天,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3.62,比上年下降12.1%。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注:1、本公报2006年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人口取自1%的人口抽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