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秦皇岛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发展,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71.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92亿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218.59亿元,增长14.1%,其中工业增加值191.44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281.05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比重为12.6∶38.2∶49.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0443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618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7%。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4.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783人,其中“4050”等困难人员再就业4333人。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27.66万人,比上年增长2%。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累计转移5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1%。

价格总水平涨幅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涨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1.8%;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3%,涨幅回落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涨幅回落7.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4%,其中新建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6.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其中化肥价格下降2.1%,农用机油价格上涨24.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有所加大,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实现稳步增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农业产值42.91亿元,增长2.0%;林业产值1.78亿元,增长4.0%;牧业产值53.03亿元,增长25.6%;渔业产值10.58亿元,增长30.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5亿元,增长15%。

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4.87万吨,创近八年以来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0.3%。多数农牧渔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态势。

表1    主要农牧渔业产品产量

指标        单位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吨     848682      0.3

#夏粮        吨     103503    -10.1

秋粮         吨      74490     11.9

棉花         吨       1659      5.1

油料         吨      72829      1.0

蔬菜         吨    2128523      5.9

水果         吨     549961      9.4

猪出栏      百头      2295     12.6

牛出栏      百头      2092     13.2

羊出栏      百只      9029      7.1

肉类         吨     280888      4.7

#猪牛羊肉    吨     224456      2.9

禽肉         吨      43696     -1.2

禽蛋         吨      97257     -4.4

奶类         吨      61633      8.4

水产品       吨    2021151      8.0

#海水        吨    1969651      8.4

淡水         吨       5150      3.8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突出抓了荒山、荒地、荒滩、沿路、沿河、沿海和环城绿化。当年造林面积9499公顷,零星植树413万株,育苗866万亩。全年干果产量1.32万吨,比上年增长21.6%,其中板栗产量1.08万吨,增长25.6%;核桃产量2046吨,增长6.8%。

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266万千瓦,增长10.4%。大中型拖拉机1871台;联合收获机66台;机动脱粒机11634台。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99.61千公顷,机播面积44.72千公顷,机收面积28.8千公顷。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年内新增龙头企业6家、中介服务组织1家,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家,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117.1亿元,比上年增长59.4%;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3.8%,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用电量7.8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4%。化肥施用折纯量11.96万吨,增长0.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4.36公顷,增长0.8%。农村“路、水、电、医、学”和环境整治建设加快推进,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基本达到村村通电话,通汽车村数比重上升到97.3%,通有线电视村数比重上升到71.6%;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