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2月25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良好开局。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较快,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物价平稳,城乡市场繁荣稳定;对外开放继续扩大;财政金融形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79.62亿元、514.27亿元和312.5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4%、11.8%和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379元,比上年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8:51.1:31.1。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企业改制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及市场适应能力不高,生产经营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社会有效需求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不够理想;就业压力增加,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一、农业 2001年,全市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较大力度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针对严重的风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坚持节水求发展,调整促增收,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调减7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73.37万吨,比上年减少0.8%。棉花、油料、蔬菜播种面积继续增长,全年棉花总产量20071吨,比上年增长1.3倍;油料总产量25.01万吨,比上年增长19.8%;蔬菜总产量达1032.95万吨,比上年增长8.3%,蔬菜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品质进一步提高。干鲜果总产量177.91万吨,比上年增长69.8%。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到50万亩。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6674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0.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89%。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随着区域特色养殖规模的扩大,产业化经营率的提高,主要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为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肉类总产量61.79万吨,比上年增长3.1%;禽蛋产量31.74万吨,比上年增长4.5%;奶产量41.62万吨,比上年增长22.3%。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远海捕捞、海水综合养殖、海水工厂化养殖及稻田养殖得到迅速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41.71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6.73万吨,比上年增长8.5%;淡水产品产量14.97万吨,比上年下降0.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财政直接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12053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南部40万亩稻改旱工程全部完工,发展节水灌溉23万亩,增强了抵御干旱的能力。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6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名优新特产品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北部山区新上集雨水窖7000多处。全市年末配套机井达到12.67万眼,比上年增长7.8%,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9.10万公顷,增长0.5%。 乡镇企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乡镇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适应市场能力普遍增强,产销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完成增加值3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实现利税8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系统坚持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项目已见成效,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压缩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引入民间资本,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7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钢铁、建材等支柱行业仍是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21.99亿元,增长8.5%;集体企业完成31.41亿元,增长10.3%;股份制企业完成109.38亿元,增长14.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23.84亿元,增长1.0%。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9.82亿元,增长5.5%;重工业完成202.09亿元,增长14.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8.71%。 由于加大了对传统产品的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产品结构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加之宏观经济环境对原材料、能源类产品的需求增加,使我市的主导行业煤炭、炼铁炼钢及其压延加工业、水泥制造业等的生产增长较快。在重工业中,原煤增长10.4%,铁矿石原矿量增长3.8%,钢增长117.5%,成品钢材增长63.5%,生铁增长50.1%,煤气、焦炭、客车、发电量等均有所增长;釉面砖、卫生陶瓷、纯碱等略有下降。在轻工业产品中,原盐增长3.0%,机制纸板增长18.5%,服装、纱、布、丝织品、日用陶瓷、白酒等产品有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1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实现利税7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利润3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6.85%,总资产贡献率9.27%,流动资产周转率1.83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5.68%,全员劳动生产率47639元/人。 建筑业生产继续平稳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7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工程结算税金总额3.86亿元,比上年增长73.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对传统行业技术改造投资速度加快,有力提高了我市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一定规模,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在国有和其他单位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8.88亿元,比上年下降3.6%;技术改造投资完成5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