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努力克服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健康较快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96.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调整后)由上年的15672元增加到17920元,增长10.9%。第一产业增加值5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95.49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249.52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3%、39.5%和50.2%。我市入围2004“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居第32位。“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 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涨幅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1.0%。食品类价格上涨2.8%,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涨幅回落7.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2%,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4.4%,农用机油价格上涨21.7%。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初步建立,劳动力市场投入使用。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就业岗位,精心实施再就业民心工程。年末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27.86万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新增就业4.8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2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0.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总量过剩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矛盾凸显。 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恢复。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82.1∶17.9调整为84.0∶16.0。粮食播种面积233.61万亩,比上年增长3.2%,是1999年以来首次恢复增长;粮食总产量达84.59万吨,比上年增长6.6%,是2000年以来的高产年;油料播种面积32.68万亩,下降11.4%,总产量7.21万吨,减少3.1%;棉花播种面积2.53万亩,下降12.8%,总产量1579吨,减少15.3%;蔬菜播种面积52.78万亩,增长3.1%,总产量201.08万吨,增长3.2%。畜牧业较快增长,肉类、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26.82万吨、10.17万吨和4.52万吨,分别增长16.5%、12.4%和17.7%。林业、渔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868公顷;水产品产量17.14万吨,增长12.1%。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85.1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40.6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5%;农村用电量81451万千瓦时,增长15.5%。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7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7.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6.74亿元和100.28亿元,重工业增长22.8%,轻工业与上年基本持平。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48.73亿元,增长15.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9.62亿元,增长20%。食品、机械、玻璃和金属冶炼四个支柱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8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5%。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为98.7%。工业企业用电43.71亿千瓦时,增长17.9%。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0.4%。出口产品交货值52.41亿元,增长29.7%。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小麦粉增长6.1%,日用玻璃制品增长19.1%,成品钢材增长22.2%。 工业企业效益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93亿元,比上年下降15.1%;亏损企业亏损额5.64亿元,增长20.7%;企业亏损面40.8%,扩大7.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势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9.94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4.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22.5%。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项目建设投资99.11亿元,增长14.5%;房地产开发投资30.70亿元,增长33.7%;城镇施工项目419个,新开工项目290个,分别比上年增加25个和6个。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进一步调整,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成为亮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中,城市零售额104.04亿元,增长13.8%;农村零售额42.99亿元,增长13.0%。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6.96亿元,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19.48亿元,增长28.1%。 消费品市场发展格局发生改变,大中型商业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消费更新换代明显加快。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6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2.4%,日用品类增长21.7%。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形势喜人。实现进出口总额26.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0%。出口完成18.4亿美元,增长14.4%;进口完成8.28亿美元,增长38.9%。进出口货物中,一般贸易进出口22.9亿美元,增长22.2%;加工贸易进出口3亿美元,增长8.4%。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出口1.54亿美元,增长24.4%;工业制成品出口16.72亿美元,增长12.6%,占出口总额的90.8%,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06亿美元,增长76.8%,占出口总额的11.2%。 直接利用外资创改革开放21年来的最好成绩。新批准外资合同55个,项目总投资8.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合同外资额5.77亿美元,增长44.2%。直接利用外资2.36亿美元,增长17.9%。增资扩股成为利用外资最大亮点,占全市直接利用外资的69.5%。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656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0.2%;完成营业额26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 对内开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共引进内资41.27亿元,其中省外资金34.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6%和26.7%。 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7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社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投资8036万元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66.4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3公里。全年通过铁路、公路发送旅客63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发送货物5643万吨,增长1.1%。山海关民航机场发送旅客0.79万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1亿吨,比上年增长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