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唐山市统计局

(2001年2月10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继续深入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年活动”,扎实推进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着力推进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积极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千方百计克服旱灾带来的困难,整个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九五”目标的胜利实现和“十五”计划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特点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城乡市场繁荣稳定,物价水平开始回升,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财政金融形势平稳,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1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比“八五”末增长96.1%,“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4.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73.32亿元、461.69亿元和280.0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8%、11.5%和11.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三次产业比重由“八五”末的24.9:47.0:28.1调整为18.9:50.5:30.6。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较脆弱,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企业机制转换滞后,技术改造步伐不快,经济效益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不快;社会有效需求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利用外资增长乏力;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这些前进中的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一、农业

2000年,全市农村和农业系统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遭受历史罕见旱灾情况下,通过奋力抗灾生产自救,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73.32亿元,比上年增长6.8%,比“八五”末增长62.4%。“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0.2%。

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进一步压缩,油料、棉花、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上年的72.8%调整为68.5%。蔬菜、饲草、花卉及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275.53万吨,比上年减少17.9%;棉花总产量8774吨,比上年增长36.8%;油料总产量20.88万吨,比上年增长0.1%;蔬菜总产量达953.81万吨,比上年增长14.0%;干鲜果总产量104.76万吨,比上年增长4.9%。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2000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0.87万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4.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9%。

畜牧生产继续发展。主要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域特色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为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畜产品产量和存栏如下:

2000年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59.93万吨3.1

#猪肉35.98万吨3.1

生猪出栏483.10万头3.5

生猪存栏314.02万头0.3

大牲畜存栏99.74万头1.8

羊存栏85.66万只1.9

禽蛋产量30.37万吨4.9

奶产量34.03万吨20.1

由于着重发展远海捕捞、海水综合养殖、海水工厂化养殖及稻田养殖,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水产品产量39.50万吨,比上年下降0.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4.64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4.86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9.3%和下降14.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市、县两级财政直接用于支援农村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13018万元。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642.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0%。抗倒伏、高产品种播种面积加大,名优新特产品增加,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年末配套机井达到11.75万眼,水田、水浇地面积达到48.88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1.5%。

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强了对龙头经济组织的管理,龙头经济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强化了生产基地建设。

乡镇企业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和科技进步为动力,适应市场能力普遍增强,产销形势明显好转,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完成增加值28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实现利税77.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二、工业和建筑业

第二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0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6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比“八五”末增长113.3%。“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6.4%。工业增加值完成42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比“八五”末增长117.0%,“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6.8%。

2000年,全市工业系统以改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国有企业脱困为目标,着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和升级,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

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213.62亿元,上年增长12.5%。各类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如下:

2000年比上年增长%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总计213.6212.5

国有企业43.755.8

集体企业33.1913.9

股份制企业91.2310.9

股份合作企业2.9113.2

外资企业22.3724.9

其它企业29.9119.0

总计中:轻工业38.173.9

重工业175.4516.0

总计中:中央工业38.9311.6

省属工业43.143.1

市属及以下工业131.558.9

总计中:大中型工业141.2813.2

总计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127.087.9

由于加大了对传统产品的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加之市场的强劲拉动,多数原材料、能源类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在重工业中,铁矿石成品矿增长10.3%,成品钢材增长13.2%,生铁增长19.8%,水泥增长28.6%,釉面砖增长29.2%;天然气、焦炭、纯碱、发电量等均有所增长。原煤、原油、卫生陶瓷等略有下降。在轻工业产品中,原盐增长10.2%,白酒增长51.5%,纱增长11.7%,服装增长53.4%,机制纸板增长3.2%,日用陶瓷增长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