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唐山市统计局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加强了工业污染源深化治理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注重了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共完成限期治理污染项目807个,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6.8%,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1.0%。陡河、南湖公园水体基本还清,滦河污染源得到初步控制,城乡环境形象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150天。

九、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我市继续实施“科技兴市”发展战略,科技队伍稳定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科研成果82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1项,国际先进水平的1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48项。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24项。全市共授权专利467件。技术市场交易额1.53亿元。在科研成果中,冀东磁铁矿烧结成矿规律及在生产上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智能控制软件系统、小球烧结燃料添加方式及溶剂外加的研究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888所,各类学校专职教师7.08万人,在校生128.97万人,其中高校在校生比上年增长12.7%。幼儿园在园幼儿11.05万人。小学生在校人数64.3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全市有盲聋哑学校14所,年末就读学生1471人。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8%以上,高中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高等教育又有新发展。全市高校招生比上年增长49.6%。唐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成立,滦县师范、玉田师范和唐山师范学校分别改建为唐山师范学院分校和小学教育部,唐山大学专升本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提高了唐山传统艺术在全国的知名度,推动了评剧艺术的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0个,文化馆和群艺馆16个,博物馆5个,图书馆14个,总藏书132万册,年借阅人数93万人次。公开出版报纸7种,杂志11种。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站)28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有线电视网络长度3300公里,用户达到42万户。

城乡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乡村一体化办医不断扩大,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各类医院483所,医院床位达2.1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86万人,其中主治医师以上8287人。第四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举办了首届社区群众体育大会和农民健身表演大会,“全民健身周”活动被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奖”,连续四次被国家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全市新建12条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全省首家体育健身公园在我市落成。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唐山籍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团体冠军7次,获个人单项金牌71枚。在全国九运会取得优异成绩,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城市居民200户抽样调查,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33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消费性支出5667元,比上年下降2.4%。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电120台,电冰箱102台,冰柜37台,洗衣机94台,空调器40台,家用电脑15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经济适用住房实际开工面积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6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2平方米,使用面积15.4平方米。

据对农村1250户抽样调查,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13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现金纯收入2967元,增长2.5%;人均可支配收入3350元,比上年增长3.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3元,比上年增长20.5%。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88台,电冰箱54台,洗衣机87台,摩托车50辆。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

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职工人数89.45万人,职工工资总额达72.06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62.08亿元,比年初增加57.15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储蓄余额8028元,比上年末增加783元。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281所,入院人数达7363人。因自然灾害得到国家救济人员32.60万人次。成功进行了医疗体制改革,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达到32.43万人。

十一、人口

我市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着力降低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00.15万人,其中市区168.8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36万人和0.47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506.26万人,比上年减少2.82万人;非农业人口193.89万人,比上年增加3.18万人。人口出生率8.30‰,死亡率5.20‰,自然增长率3.10‰,分别比上年下降2.75、2.01和0.74个千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