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唐山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为主题,紧紧围绕“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唐山”两大任务,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量与速度、结构、效益、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开创了唐山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08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595。55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897。51亿元,增长16。2%。非农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上年的10。8:58。0:31。2调整为10。3:57。4:32。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7734元,比上年增长13。9%。

物价呈现结构性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3%,涨幅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0%,农村上涨5。2%。在统计的八大类价格中,食品类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衣着类下降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4。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3。3%,涨幅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涨幅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8%,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4。7%。

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7。3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2。23万人,比上年减少2。54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3。65万人,增加7。9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1。43万人,增加2。45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5%,低于省达控制目标0。35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节能降耗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农业产值217。38亿元,林业产值10。55亿元,牧业产值184。16亿元,渔业产值52。26亿元,分别增长1。7%、0。5%、4。1%和4。0%。牧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9。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5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13。37万亩,总产量288。63万吨,比上年增长2。2%,实现持续四年粮食增产;棉花播种面积45。47万亩,总产量3。65万吨,下降2。8%;油料播种面积115。33万亩,总产量25。45万吨,增长8。7%;蔬菜播种面积264万亩,总产量1247万吨,增长1。7%,其中设施蔬菜297。2万吨。

林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年完成绿化造林13。27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完成造林10。40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面积2。1万亩,荣获“2007年度省级农田林网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完成社会造林4。8万亩,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3。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35%。年末实有果树面积214万亩,干鲜果产量222。4万吨(含果用瓜),同比下降0。6%,其中板栗产量4。43万吨,增长2。3%。

畜牧水产业养殖效益普遍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82。8万吨,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55。4万吨,增长0。7%;禽蛋产量38。2万吨,下降2。8%;奶类产量149。7万吨,增长8。8%,其中牛奶产量143。9万吨,同比增长8。9%。全年水产品产量54。4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1。7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2。7万吨,分别增长0。6%和7。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财政用于农业生产支出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0。31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33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931。8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率66%,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村用电量117亿千瓦时,增长1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47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25。48亿元,增长19。0%。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为98。8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主导产业继续向精深加工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精品钢材、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和化工五大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2%,其中钢铁工业完成增加值563。19亿元,增长25。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3。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能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持续调优。原煤产量比上年增长1。9%;原油增长24。8%;焦炭增长23。3%;生铁增长27。9%;粗钢增长15。6%;成品钢材增长16。1%,其中高附加值产品增长明显加快,冷轧窄钢带、镀锌板(带)、热轧薄板和中厚宽钢带分别增长38。1%、57。6倍、1。7倍和76。7%,板带比达到60%,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水泥专用设备增长1。0倍;金属冶炼设备增长24。8%;电焊机增长53。5%。

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获利能力稳步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0。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551。30亿元,增长31。1%。实现利润368。29亿元,增长34。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1。66亿元,增长40。6%;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213。97亿元,增长38。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86。18亿元,增长22。7%;私营企业实现利润62。50亿元,增长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