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静海县统计局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超额完成了全年各项主要经济目标,实现了“五年上台阶”的良好开局,在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增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8112元增加到21753元,增长20.1%。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2634美元。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增加,全县财政收入完成6.46亿元,增长25.3%,增速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比生产总值增幅高8.4个百分点。如含出口退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74%,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5.7亿元,增长15.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5%;其中:工业增加值64.3亿元,增长17.2%,提高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4.3亿元,增长26%,提高2.5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6%。三次产业构成为10.9%:58.5%:30.6%,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县属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04年对16家县属国有企业实行了改制,涉及职工3533人,资产总额2亿元,负债4.9亿元。通过改制,有3415名职工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合同,发放经济补偿金5065万元,安置职工再就业3071人,接续社保1993人,盘活不良资产1.3亿元。改制后的县属企业基本实现了公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和公有制职工身份的彻底置换,除个别企业依法破产或出售外,大部分改制企业已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2004年末个体私营企业12034户,从业人员53836人,注册资金55.4亿元,其中:注册资金100-500万元的企业626户,比上年增长43%;注册资金500-1000万元的企业156户,增长50%;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8户,增长109%。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增加值74.9亿元,增长26%,占全县经济的比重达到66.8%;实现税收50215万元,增长372%,占全县财政收入比重达到67.8%。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322个,比上年增加1301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71人,其中:安置“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2人。2004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98家,参保人数22705人,其中新扩面8128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250家,参保人数21057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464家,参保人数24363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依然脆弱,工业产业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园区优势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新型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投资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财政刚性支出增加,重要项目建设资金不足,增收节支任务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事业相对薄弱等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呈现全面增长。我县积极落实中央支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2004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全年农业总产值23.74亿元,增长10.4%,其中种植业产值11.94亿元,增长9%;林业产值0.4亿元,增长-13%;畜牧业产值9.44亿元,增长10%;渔业产值1.97亿元,增长30.5%。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全年农业投入1.3亿元,新建各类高标准养殖小区30个,使畜牧养殖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畜牧养殖业实现增加值4.83亿元,增长28.1%,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9%,比上年提高个4.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的生产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蔬菜保护地面积达到2.68万亩。全年植树217.6万株,其中枣树42.7万株、果树6.74万株、速生杨168.16万株。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年末全县已有种植小区5个,占地面积3300亩,带动农户135户;养殖小区72个,占地面积4917亩,带动农户1555户,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3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25个,涉及粮食、肉、奶、蔬菜等100多个品种,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6万余户,占全部农户的比例为46%,比上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23.4万吨,比上年增产5.73万吨,增幅为32.4%;平均亩产331公斤,比上年增产72公斤,增长27.8%;棉花产量1.78万吨,增长52.9%;蔬菜产量42.3万吨,增长3.9%;肉类总产量6.98万吨,增长7.7%;禽蛋产量1.41万吨,下降8.4%;牛奶产量9.93万吨,增长31.5%;水产品产量2.54万吨,增长17.1%。

三、工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7.3%,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完成工业总产值336.3亿元,增长15.2%;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35.7亿元,增长15.6%;工业利润总额25亿元,增长16.2%;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3.1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6%,高于全县工业增幅5.5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9.8%,拉动全县经济增长9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197.8亿元、销售收入199.8亿元、出口交货值15.9亿元、利润总额11.6亿元,分别增长了17.7%、17.6%、38.5%、12%,占全县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8.8%、59.5%、68.8%、46.4%。主要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受惠于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张,我县钢铁行业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产销量及利润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支柱作用凸显。年末我县共有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业企业411家,全行业共完成增加值22.1亿元、总产值153.3亿元、销售收入153.7亿元、利润总额9.7亿元,分别增长19.2%、21.8%、17.5%、20.2%,占全县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4.4%、45.6%、45.8%、38.8%。园区经济日趋活跃。在国家加强土地供应的控制力度及用地审批管理的宏观背景下,我县严格规范工业园区建设,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集约化水平,使园区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县开发区、天宇科技园、子牙环保产业园三个县级园区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共计5.5亿元,区内企业共实现增加值4.47亿元、营业收入20.13亿元、利润总额1.07亿元,分别增长46.5%、29.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