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静海县统计局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县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改革开放,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然存在资源、能源供需关系紧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主导行业相对优势下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 一、综合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3780元增加到16008元,增长16.2%。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1933美元。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增加,全县财政收入完成9.55亿元,增长26.3%,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生产总值增幅高8.8个百分点(与生产总值现价增幅比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1.4%。 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6.26亿元,增长20.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其中:工业增加值43.06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21亿元,增长1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三次产业构成为16:55:29,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2005年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44.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全县GDP总量的5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8%。年末实有私营企业3070家,其中私营企业集团41家;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私营企业738家,比上年增112家;注册资本500—1000万元180家,增24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185家,增47家,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3家。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10331户,从业人员达23698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达到29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6万人,第二产业14.5万人,第三产业6.9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615个,比上年增加293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91人,其中:安置“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3人。2005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438家,参保人数26921人,其中新扩面5066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482家,参保人数23535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559家,参保人数31049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呈现全面增长。我县积极落实中央支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2005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05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全年农业总产值26.16亿元,增长10.2%,其中种植业产值12.62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0.36亿元,增长-10%;畜牧业产值11.12亿元,增长17.8%;渔业产值2.05亿元,增长4.1%。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年农业投入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畜牧养殖业全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增长3.5%,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为38.3%;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合计达到0.9亿元,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规模保持稳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当年造林面积1.3万亩,当年采伐木材7046立方米。农业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全县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7.5万余户,占全部农户的比例为56.7%。年末全县实有种植小区3个,占地面积630亩,带动农户54户;养殖小区62个,占地面积4793亩,带动农户1431户,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4亿元。 三、工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43.06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7%,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1.6%,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4%;完成工业总产值383.3亿元,增长12.4%;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74亿元,增长12.3%;工业利润总额28.3亿元,增长13.3%;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8.4亿元,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8亿元,比上年增长31.6%,高于全县工业增幅1.9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3%,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235.5亿元、利润总额13.2亿元,同比增长22.3%、9.8%,占全县工业比重为63%、46.7%。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3家,5亿元以上企业7家。主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以钢铁、有色金属、食品、纺织、交通设备制造等为主导的十二大重点行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元、利润22.8亿元,同比增长14%、12.5%,分别占全县工业的82.3%、80.6%。钢铁行业在今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对全县经济的支柱作用依然突出。全年成品钢材产量达到960.7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6.1亿元、利润总额11.4亿元,同比增长17.1%、16.8%,分别占全县工业的47.1%、40.2%。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在国家加强土地供应的控制力度及用地审批管理的宏观背景下,我县严格规范工业园区建设,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集约化水平,使园区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县开发区、天宇科技园、子牙环保产业园三个县级园区全年固定资产投入共计9.6亿元、营业收入24.96亿元、利税总额2.23亿元,分别增长27%、24%、39.9%。另外,其他乡镇工业集中区在载体功能逐渐完备的同时,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也正在逐步释放。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生产性投资31.1亿元,非生产性投资15亿元,分别占总投资额的67.5%和32.5%。从产业投向来看,第一产业投资0.9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0.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20.8%、53.1%。从投资项目构成情况来看,大项目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总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42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基础、公共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公共设施投资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投入2.1亿元进行了县开发区新区的供热管道铺设、北华路和朝阳道新建以及农村户厕改造;投资0.62亿元对县城10kv以下电网进行改造。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旺势,全年房地产投资达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建筑施工面积6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2%。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手段日益完善。全年环境保护投资合计3.5亿元,其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工业污染防治投资1.7亿元。本年环保投资指数为4.19%,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良好水平以上天数为31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7%。对14.7平方公里的全部城区面积实施烟尘控制,烟控区内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6.66%,绿化覆盖率为4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