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静海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创新思路,扎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预期目标,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工业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土地、能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一、综合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00.8亿元,可比增长15.1%,比市考核目标(可比15%)高0.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12.7亿元,可比增长-2.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产业增加值59.7亿元,可比增长20.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其中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3.1%,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6.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8.4亿元,可比增长13.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全年财政收入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比生产总值增幅高4.3个百分点(生产总值按现价增幅为18.3%),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为11.6%。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达到29.7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4万人,第二产业14.7万人,第三产业7.6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822个,比上年增加207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39人,其中:安置“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6人。2006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617家,参保人数32899人,其中新扩面6912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648家,参保人数27518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991家,参保人数49059人。 二、农业 2006年全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中央和市一系列惠农政策,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7亿元,可比增长-2.6%;完成农业总产值26.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种植业产值12.6亿元,增长0.1%;畜牧业产值11.7亿元,增长5.6%;林业产值0.3亿元,增长-15.3%;渔业产值1.9亿元,增长-7.4%。年末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10家,带动农户9464家,占全部农户的比例为7.1%;实有种植小区10个,占地面积3068亩,带动农户415户;养殖小区120个,占地面积5127亩,带动农户1424户,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93亿元。 主要农业生产指标:年末耕地面积103.8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6万亩,同比增长-16.3%;粮食总产量26.6万吨,增长-11.8%;当年造林面积1.2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9.6万亩;森林覆盖率18.1%;全年生猪饲养量68.3万头,增长0.4%;出栏猪48.8万头,增长4.5%;奶牛存栏2.1万头,增长0.9%;牛奶产量11.2万吨,增长6.1%;水产品养殖面积3.99万亩,增长2.3%;水产品产量2.79万吨,增长6.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9.27万千瓦,增长0.6%;机电排灌面积88.2万亩;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9032吨。 三、工业 2006年,全县工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392.9亿元、利润总额25.3亿元、工业增加值57亿元,同比增长15.2%、14.5%和23.1%,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00.9%、102.3%和109.6%。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2%。 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较快,重点行业优势突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9家,实现营业收入268.1亿元、利润总额15.4亿元、增加值41亿元,分别增长16.5%、14.9%和34.4%,各占全部工业的比例为68%、61%和7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00家,累计完成营业收入187.7亿元,增长15%,占全部规模企业的70%。我县以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等为重点的十二个重点行业,2006年累计完成营业收入303.7亿元、利润总额19.7亿元、增加值38.3亿元,同比各增长14.8%、13.8%和19.1%,分别占全县工业的77.3%、77.9%和68.1%。其中,钢铁行业全年累计完成总产值186.9亿元,占全县比重为47%,同比增长14.8%。 企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今年以来,全县工业系统积极应对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大幅波动、资金和能源供应紧张等不利因素,在保持正常生产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加大产品销售力度,不断扩大市场份额。2006年,全县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400亿元,同比增长14.5%,产销率达到98.2%。其中,大部分出口企业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势头,全年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6.4亿元,同比增长60.4%,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4%,总资产贡献率13.4%,流动资产周转率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3.75万元/人。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1吨标煤,比上年下降4.1%。 园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县级工业园区以及乡镇、村级工业集中区全年累计完成营业收入255亿元、利润总额14亿元、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15.1%、13.9%和21.7%。其中,三个县级工业园区完成营业收入30.6亿元、利润总额1.99亿元、工业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25.8%、31.7%和27.3%,对全县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主要产品产量:钢材792.8万吨,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管材350万吨,增长22.8%;板材47.7万吨,增长68.7%;带钢273.3万吨,增长0.8%;型钢90.8万吨,增长10.8%。有色金属32.4万吨,增长212.5%;金属制品42.9万吨,增长15.4%;食品26.4万吨,增长9.4%;汽车配件1006万件,增长146.1%。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从产业投向来看,第一产业投资0.7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6.94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7.4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9.6%、22.2%、16%。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6.9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7%,增长22.2%,是推动全县投资规模持续扩张的主要动力。全年完成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到78个,5000万元以上12个,亿元以上3个。 城市基础、公共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公共设施投资9.3亿元,比上年增长38.8%。投资重点主要集中于电力、道桥、商贸及教育领域。其中,投资4.8亿元完成了国联、团泊110kv变电站的增容和风景区35kv变电站的新建;投资1.5亿元完成了北华路西段建设和乡村路桥大修;投资1.2亿元完成了东方商业街、假日城堡、水岸风情商业街等商贸设施的后续建设;天津仁爱学院项目投资1.4亿元。全年房地产投资达7.2亿元,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