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手段日益完善。全年环境保护投资合计3.5亿元,其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亿元,工业污染防治投资2.5亿元。本年环保投资指数为4.68%,比上年提高0.49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良好水平以上天数为29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3.8%。对14.7平方公里的全部城区面积实施烟尘控制,烟控区内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6.66%,绿化覆盖率为37.84%。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2006年全县交通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9%,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 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620公里,比上年增长4.2%,其中:干线公路410公里,增长12%;公路货运周转量3543万吨公里,增长12.3%;公路客运周转量19929万人公里,增长26%。 邮电业务量稳定增长。邮政业务总量为3905万元,比上年增长26.5%,邮电局所总数28处;邮路总长度410.9公里,增长108.6%;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3万门,增长-2.8%;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3.8万户,增长2.2%;ADSL用户18501户,增长33.5%。 六、内外贸易 批零贸易业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更趋活跃。2006年批零贸易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2%,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2亿元,增长14.1%,按商品用途分类:吃、穿、用、烧四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8%、14.2%、14.1%、14.5%;集市贸易成交额24.79亿元,增长0.8%。依赖于收入增长的有效支撑和住房、交通、假日经济、婚庆消费等相关因素的良性刺激,居民的消费倾向不断增强,2006年我县房屋装饰材料、汽车、通讯器材、家电等商品的销售均保持较高的增幅。 对外贸易形势良好。全年外资实际到位4368万美元,在上年实现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006年我县外贸企业加速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全年外贸直接出口达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三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1亿元,增长58.9%,其中:出口产品销售收入2.32亿美元,增长16%。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三级财政收入117172万元,比上年增长22.6%;地方财政收入47634万元,增长22.7%。其中,增值税59288万元,增长23.8%;营业税14748万元,增长9.3%;企业所得税14566万元,增长38.3%;契税4162万元,增长72.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7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农业支出6952万元,增长9.9%;科教文卫事业支出33787万元元,增长20%;城市维护费11347万元,增长42.6%。 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47.8亿元,当年新增20.75亿元;贷款余额79.55亿元,当年新增7926万元,其中住房公积金和按揭贷款余额7亿元,当年新增1.4亿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县各类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30077万元,比上年增长8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38万元,下降15.1%;人寿险保费收入22853万元,增长136.1%。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550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财产险764万元,增长117%;人寿险762万元,下降1.7%。 八、教育、科技 各级教育全面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共有小学96所,在校学生40478人;普通中学52所,在校学生42597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697人。2006年高考上线率达到77.8%,本科上线率达到48.7%。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大。2006年全县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16万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355人;全年科技拨款685万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1.33%;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2365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5%,比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创造增加值5.1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年利税额达到2365.8万元;全年专利授权84项,比2005年增加11项。 九、文化、卫生、体育 广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县现有文化馆及乡镇文化站5个,公共图书馆1个,学校及乡村图书馆246个,藏书总量52万册。年内全县共举办各类演出93次,观众20万人次;举办大型文艺晚会18场;书画作品在市级比赛中获奖36次。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出7.5小时,村通率100%;全县共有有线电视节目39套,用户达6.12万户;电视台全年制作节目1590小时,播出公共节目5096小时,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全县有241个行政村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安装工程,205个村的农民已经收看到有线电视。 公共卫生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医疗保障覆盖率提高。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09所。其中,县级医院3所,农村卫生院19所;拥有床位1275张,其中,县级医院700张,乡镇卫生院356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70人,其中,执业医生970人,注册护士455人。2006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达到332个,占全县的86%,覆盖人口26373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62.8%。 各类体育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民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县共有室内、室外全民健身设施283个,占地面积63600平方米,投入资金1082万元;业余体校在训人数240人,举办培训班5次,参加1000人次;举办综合运动会3次,单项比赛16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5次,共有38万人参加。我县运动员在市级的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4块,银牌25块,铜牌34块。 十、人口、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2.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179人,出生率为11.9%。;死亡人口3030人,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县属单位职工人均工资21496元,比上年纯增3135元,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7377元,纯增685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91.58元,增长8.8%,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209.2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3.7%,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平稳发展。2006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08人,比上年减少1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19户,比上年减少149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01人,比上年增加120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43户,比上年增加220户;农村临时救济3043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