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塘沽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塘沽区统计局 2002年5月9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区各系统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极扩大内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继续提高。塘沽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7.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63%,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13.6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5975元增加到32382元,增长24.67%。其中,区属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1.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02%。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区级财政收入完成5.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0.3%。 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区属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1亿元,可比增长10.3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54亿元,可比增长12.6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11%,其中工业增加值5.54亿元,可比增长14.53%。第三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22.41亿元,可比增长20.58%,比上年加快8.2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71%,比上年提高2.63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实现了滨海集团国有股减持、宁泰投资经营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区供热管理处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商业大厦实行租赁经营。完成了工业、商业、农业、城建系统的51个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区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基金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基本医疗费用社会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特殊医疗费用社会救助的多层次的保险格局已经形成;职工的正常医疗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 126689人,其中国有单位 79469人,比上年减少1.18%;集体单位9245人,比上年减少13.04%;其他所有制单位37975人,比上年增长5.86%。全区拥有职业介绍与人才交流机构2个,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1630人次进场择业洽谈,12005人达成初步意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使大多数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 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区属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截止2001年底,全区私营企业1624户,个体经济7304户;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17849人和8963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125171万元,占区属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提高到40.04%。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属经济总量还偏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速度还不够快,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农 业 农业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实现了加快发展。全年区属农业总产值30626万元,比上年增长22.83%,为近三年来最高增幅。其中种植业产值9155万元,下降1.2%;畜牧业产值4946万元,增长1.18倍;渔业产值16386万元,增长23.57%。粮食生产由于干旱继续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5911吨,比上年下降12.68%。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增加,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去年的1.25:1调整到今年的0.81:1;山鸡、野鸭、兰狐、肉鸽、名犬、肉鸡等生产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水产业稳步增长,虾、蟹、河豚、牙平鱼等一批名、特、优、新品种进入国际市场。养殖业产值达742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8%提高到2001年的24%。农业结构调整显现出产业化、设施化、企业化、园区化的新趋势,推动了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吨 5911 -12.68 油 料 吨 66 -10.81 棉 花 吨 1575 6.22倍 蔬 菜 吨 61278 -0.11 水 果 吨 2267 -9.54 肉类总产量 吨 4659 1.34倍 其中:猪肉 吨 3408 88.29 牛羊肉 吨 447 2.5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