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红桥区统计局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区委八次党代表大会精神,坚持“城建带动、强三优二”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一三二一”经济发展布局建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使我区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6亿元(年度核算口径,下同),同比增长19.3%,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实现增加值44.94亿元,同比增长26.6%,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125.1%,拉动GDP增长24.1个百分点,其中:商贸业、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增速分别为16.1%、4.3倍和18.5%,第三产业在全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96.3%,比上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契税收入实现1.1亿元,占全部收入的29.6%,增长近1倍,是拉动全区财政收入实现高增长的主要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高位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76亿元(大口径),完成计划119.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3.2%。

经济发展活力和协调性增强。加大对非公有经济的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个私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截止2006年末,全区拥有个体工商户8553户、私营企业1884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达21.1亿元;当年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为65%,实现税收2.09亿元。行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经营范围拓展到房地产、餐饮娱乐、中介服务、现代物流、机械制造、电器生产、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对国有参股企业及未改制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定了《红桥区商业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国有资产投资代表管理试行办法》。进一步深化了对街道工商实业公司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实施了大胡同集团对天奕商城有限公司股权的有偿转让。妥善解决了企业改革改制后的遗留问题,帮助紧固件公司、区纺织品批发部、红百公司等工商困难企业整体打包解决了2393万元的银行贷款债务。积极推进区退出企业职工服务中心工作规范运作,为天宝集团等企业转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全区在170个事业单位实施了全员聘用制。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行为不断规范,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区共开发就业岗位24146个,安置人员18683人,其中“4050”人员10329人;年末城镇失业登记率3.6%,低于计划调控目标0.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外向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工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布局更趋合理,全区基本形成了以电梯、螺杆泵、液压传动、标准件、蝶阀、自动化控制装置、电动工具设备等产品为龙头的机电行业群体,以“303”系列建材、水处理剂、塑料产品制造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和塑料制品行业及印刷包装行业群体。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光荣道都市工业园的规划论证工作不断深化;工业园F区正式挂牌,占地面积为33000平方米,目前已引进第二纺织厂等9家企业,主要从事纺织生产;科贸园区当年实现招商93家,引进资金6811万元,累计实现技工贸收入12.2亿元,上缴税金4291万元。全区限额以上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5.69亿元,工业总产值5.73亿元,与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4%和13%;产销率达99.4%。

三、商业

贸易流通规模显著扩大。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28.57亿元,同比增长33.2%,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3.6%,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8.2个百分点。零售市场繁荣活跃,当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稳步增长,实现零售额48.59亿元,同比增长20.9%,拉动全区社零额增长16.6个百分点;餐饮市场延续近年来高位增长的态势,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增长27.4%,“万家灯火”、“宝轩鱼府”等较大规模的饭店相继开业,使我区餐饮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商贸载体建设快速推进,便民商业覆盖全区,当年改、扩、建社区商业网点95个,新(扩)建本溪路、子牙里等市场1.5万余平方米。与此同时,各类连锁店、专卖店、专营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规范。

要素市场渐成规模,商品集散功能进一步增强。工业品、小商品、农副产品、装饰材料、电器、家具等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6年末,全区实现市场交易额92.37亿元。

四、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

坚持以规划引导招商,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招商,引进项目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天津泰达、上海广洋、北京万通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先后来我区投资发展,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正在形成,泰达城易买得超市封顶,大丰路清真饭店、锦江之星和龙华酒店工程收尾;龙悦•海上国际酒店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全年实现内联引资协议额35.5亿元,到位额30亿元;引进外资项目3项,利用外资合同额4500万美元,到位额2500万美元。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了西纵快速路等12条主干道路和西河桥等11座桥梁建设,全年累计拆除各类房屋建筑面积50.45万平方米,施工面积179.6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34万平方米,安置居民和公建单位12200户。一批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大丰路清真寺竣工启用,大胡同停车楼、芥园医院已竣工,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项目主体完工;丁字沽供热站扩建工程、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大楼、天津近代工业博物馆等项目正在施工建设。如期完成了11.7万户居民气源转换工程。全年新增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全区热化率达到9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巩固和提高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安静工程等环保工程,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源地和景观河道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声环境质量明显改观。圆满完成14片、50万平方米旧楼区改造工程,居民宜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不断加大绿化工程建设,当年植树4.23万株,新建绿地34.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5.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