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9-12-29 北京市统计局

七、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万人。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万人。全区户籍人口出生率8.61‰,死亡率4.59‰,自然增长率4.02‰。

人民生活: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650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2元,同比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156.8元,同比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9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17元,同比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1)继续扩大,由2001年的1:0.59扩大到2006年的1:0.48。

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次达到62.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7.3万人次,增长13.3%;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达到16.7亿元,同比增长18.1%;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实现了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的目标。全区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分别达到3.4万人和4.2万人,较上年增长21.7%和47.2%。全年接待招聘单位5508家,接待求职人员30.1万人次,提供岗位6.8万个;帮助6524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其中“4050”就业困难人员1982人。帮助8388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为1015名失业人员办理各种补助342.9万元。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930人,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90%以上。培训农村劳动力7226人。

八、金融存贷

全区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18.1亿元,比年初增加68.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3.3亿元,比年初增加43.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8%。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04.9亿元,比年初增加1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2%。

九、城乡建设与环境治理

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达到新水平。全区共新建和改造公路里程137.8公里,新增日集中供水能力4万吨,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450万平方米,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区建立了“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管理模式,建设15个垃圾密闭化管理示范村,目前全区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1065吨,垃圾定点消纳率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垃圾分类工作完成129个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安装厨余垃圾处理设备133台,涉及居民19.3万户,分类后垃圾平均减量率达到37%,垃圾资源化率20%。新建、改建公厕87座,全区达标公厕保有量达到189座。目前全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8%。

环境治理:全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70.7%。绿化造林任务顺利完成,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7万亩,栽植各类苗木301万株;完成水源涵养林工程0.1万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20.9%,山区森林覆盖率38.8%。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序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获得北京市教育先进区荣誉称号。全区高考升学率稳定在85%以上。年末全区有普通中学49所,全年招生5938人,在校学生18687人,毕业生583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全年招生4642人,在校生15630人,毕业生4581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全年招生22人,在校生213人,毕业生14人。小学89所,全年招生3439人,在校生21549人,毕业生3985人。幼儿园110所,在园幼儿9346人。

科学技术: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35个,其中申报国家、区级科技计划23项,申报区级科学技术奖10项,成立行业技术联盟2家;取得科技成果38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投资130万元建成3个镇级科技活动中心,10个山区村级科普画廊,4个山区村级科技图书室。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荣誉称号。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明十三陵残陵抢修等文物保护工程进展顺利。投资1440万元,重点扶持了6个镇级文化服务中心和68个农村俱乐部建设;全区15个镇文化站、215个行政村俱乐部基本达到市颁标准;为18个镇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音响、乐器等设备;扶持239个村(社区)组建民族乐队。区图书馆接待读者15万多人次,流通15000册次;新建图书分馆5座,添置图书6万册。以元旦、春节、五一、七一等重大节日庆典为主题,成功举办了昌平区第七届艺术节、“相约北京”广场活动、昌平区第六届“五月的鲜花”合唱比赛等。加大了专项整治力度,全年检查网吧443家次、娱乐场所41家次、印刷发行企业325家次,取缔黑网吧6个、无证图书音像摊点34个,收缴盗版图书1938册、盗版音像制品21162张。

卫生: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区、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完成了全区农村卫生室药品和医疗器械统一配送工作,完成了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改扩建工程,区医院外妇手术楼和妇幼保健院门诊病房楼工程已基本完工。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完成门急诊204万人次,床位使用79万床日。全区共接到报告法定传染病2类20种8610例,其中乙类传染病发病15种4611例,丙类传染病发病5种3999例。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200966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91%。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84个,其中医院58个,卫生院13个;床位5765张;卫生技术人员4258人,其中执业医师1882人,注册护士141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5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93人。

体育:成功举办了两届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完成了世界杯滑水公开赛,全国动力伞、滑翔伞锦标赛等赛事的承办工作。我区运动员获得亚运会金牌1枚,市运会金牌7.5枚,并获远郊区县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全年共组织区级体育竞赛20余次,基层开展健身活动500余次,参与人数达10万余人次。区体育活动中心全年接待各种比赛30余场次,接待健身群众达9万余人次。为52个社区配建、更新了全民健身器材。向上级体校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人。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和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