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区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30余万人次;新购图书和光盘2.6万余套、报刊900余种;组织各种读者活动56次,讲座、报告会189场;开展送图书下基层活动260余次,赠送图书1.8万余册;建成了6个基层图书分馆。 全区重点扶持镇级文化站10个,村级俱乐部59个。全区现有39支业余艺术分团,102支业余演出队,251支秧歌队,61档民间花会,43支民族乐队,2支钢管乐队。 以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庆典为主题,成功的举办了第六届艺术节、第六届新秧歌比赛、北京市乡村歌手大赛和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等大型文艺演出。仅第六届艺术节期间,全区演出各类文艺节目1200余个,放映电影120余场,举办书画展、摄影展10余场,观众达30万人次。获得全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年内检查娱乐场所、新闻出版场所632个,取缔非法经营摊点86个,收缴盗版光盘4万余张,盗版软件280张,盗版音带540盒,盗版图书3638册。 年内为15个社区配置健身器材,全区已为265个社区配备了健身器材。区综合体育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工程总面积22556平方米。建成后不仅可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庆祝集会,还将面向社会开放,是我区规模最大的室内体育场所。以区第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为龙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体育活动中心接待各项体育赛事30次,接待健身群众40余万人次;基层开展健身活动400余次,参与群众达6万余人次。 先后承办了“傲胜北京铁人三项世界杯”比赛,北京市“奔向2008巴士旅游杯登银山塔林大赛”等多项国际、国内比赛。组织了区春季长跑比赛、区健身秧歌大赛、区独生子女趣味运动会、区篮球联赛等区内比赛。 我区运动员在世界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1枚金牌;在市青少年锦标赛上获得8枚金牌;在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取得1金、2银、2铜、1个第五名、2个第6名,1个第8名的优异成绩。全年向上级输送运动员7人。 全年完成门急诊173万人次,床位使用61万床日,急诊抢救3482人次,抢救成功率98.8%。启动区医院外妇手术楼工程、区妇幼保健院门诊病房楼工程;沙河、南口、北郊、小汤山地区四个急救站正式投入使用;完成了28个村卫生室、46个社区服务站、27个传染病接诊室、6个传染病专用门诊和1个传染病隔离留观室的标准化建设工程,并全部投付使用。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198835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86.4%。 十一、城乡建设与环境管理 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全区投资1107万元,建设黑山寨集中供水厂;投资 4984万元,为山区9个村打井11眼,铺设支管道221公里;在小汤山、马池口等地打备用水源井5眼,铺设管线9.6公里。全区城乡集中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日。建成覆盖全区的水质监测点24个,地下水位监测点28个。创建市级节水先进单位5个,节水小区7个。新增节水绿地10万平方米,新增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18万亩。全年节水500万方。 全区投资4315万元,完成15条道路的新建、改建、步道翻建及水关环岛、永安环岛改造工程,完成道路铺油20.4万平米,步道铺装6.74万平米,砌路缘石5.37万米。 全区天然气用户达到45051户,铺设管线258.59公里。 全区实行垃圾密闭化管理,建垃圾楼(房)222座,配备压缩垃圾车94辆,三轮收集车170辆,收集容器34210只。全区119个居住小区、工业区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参与人口达40多万人,分类后垃圾平均减量率达到37%。全年消纳垃圾25万吨,平均日处理垃圾约930吨,垃圾定点消纳率达到97%,无害处理率达到51%。 全年新建、改造公厕61座,多建27座,建筑面积5587平米,均达到二类公厕标准。全区首个粪便无害化定点消纳站建成投入试运行,日处理城市粪便能力达200吨、泔水达100吨。 区财政投入资金2248.5万元,支持6处15台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支持科技园区5台锅炉安装高效脱硫装置;支持首钢红冶钢厂、玻璃厂、暖瓶厂3个单位的燃煤炉窑改造。投资1.1亿元完成昌盛园供热厂、南环供热厂集中联片供暖改造工程,拆除锅炉房30座,锅炉74台,减少露天煤堆、炉渣堆30处;建供热厂房9300平方米,地下煤库3000立方米,供热二次交换站15座,铺外管网3.4万米。供热厂建成后,直接减少烟尘排放7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6吨,供暖能力390万平方米,使我区成为全市首个联片集中供热的新城区。 全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74%,提前30天完成空气质量任务。 全区污水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完成小汤山污水处理厂改建、扩建工程,日处理能力增加0.6万吨;实施分散治污单位53家,建污水处理设施50处,日处理能力增加3.4万吨;全区日污水处理能力18.9万吨,处理总量3880万吨,污水处理率50.2%。 全区重点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2.88万亩,国道111一期绿化工程832亩,小城镇绿化美化837.5亩,水源涵养林等0.4万亩,义务植树88.5万株,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4万亩,栽植各类苗木390.15万株,平均成活率97.8%。全区林木覆盖率57.8%,森林覆盖率30.5%,人均绿地面积48.3平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8平米,绿化覆盖率为37.6%。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万人。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为8.1‰,死亡率为7.63‰,自然增长率为0.48‰。 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0510元,同比增长6.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15684.2元,同比增长13.7%;消费性支出10848.9元,同比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2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6辆,计算机54台,彩色电视机128台,空调93台,移动电话126部。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16元,比上年增长9.8%; 生活消费支出达到6735元,同比增长25.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9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0辆,计算机44台,彩色电视机103台,空调56台,移动电话169部。 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961家,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989家,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626家,医疗保险参保单位1787家。全区开发社区就业岗位3724个,安置社区就业失业人员3079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938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46.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4%。对4593名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就业率63%;对13762名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就业率83.8%。对2800名在职职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中级工持证率达到64%,高级工及高级工以上持证率达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