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9-12-29 北京市统计局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1.6亿元,是过去3年投入的总和。完成了立汤路扩建、南口西大桥和水库路铁路改造、北环集中供暖中心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完成了昌平卫星城西大街改、扩建工程;建成了区图书博物馆、广电中心综合楼等一批公共设施;启动了综合体育馆建设;对赛场公园以及水南路、府学路等道路进行了绿化美化。昌平卫星城14个旧城改造项目有序推进,沙河巩华城改造基本具备了启动条件。小汤山、北七家、阳坊、百善等中心镇、建制镇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制定了2004-2009年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了全区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规划。安排专项资金2515万元,支持各镇(街道办事处)购置垃圾清运设备。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73%,污水处理率达到29%。对乱采砂石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继续推进京津沙源治理,完成林业治理面积9.38万亩,水流域治理20平方公里。十三陵水库补水工程顺利完成并成功补水。治理沙沟河、东沙河等河道9处。控制大气污染的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四、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积极实施《2003~2010年科技规划纲要》,科学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普工作继续深入。全年共开展7项以昌平卫星城东区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为主题的软科学研究。聘请清华大学核研院、石油大学等单位的12位专家、教授为首批昌平区政府顾问,促进昌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决策的科学化。继续加强对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共认定区级企业研发机构100家。组织“驻昌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技术与科技成果推介会”,推出43项科技成果、24项专利技术,13家企业与高校就相关项目进行了洽谈。年度制定各类区级科技计划76项,申报国家和市级科技计划28项;其中,“绿色优质草莓规模化生产”项目,带动农户发展温室大棚种植草莓1500多亩。全区10个科普示范区、10个科普示范村和10个科普示范校通过验收。组织2次大型科技下乡活动,发放科技图书、科普宣传资料25000册,直接受益群众50000余人。知识产权工作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2004年度有3家企业获得市级专利实施资金支持。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称号。

教育: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对教学改革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质量。制定了《昌平教育2010发展纲要》。2004年,全区共承担市级规划课题13项、区级重点课题20项、区级一般课题80项。中国教育学会确定昌平区为北京市唯一的一个全国教改实验区,正式启动为期五年的教改实验。

中等教育协调发展。全区有完全中学13所,高级中学5所,初级中学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 8725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2812人,其中普通中专在校学生1626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267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5268人。在昌平一中、昌平二中成功申办市级示范性高中校的基础上,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规模,推进昌平三中、实验中学、前锋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保证70%的初中毕业生升入优质高中。昌平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达到A级标准。该校顺利通过市教委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复评验收,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其花卉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骨干特色专业。

基础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区现有小学101所,教学班1140个,在校学生22685人,教职工3673人;幼儿园119所,在园幼儿8813人,教职工716人。完成10所山区、半山区中小学教师电子备课室建设,全区完小以上学校已建立100个校园网。3所小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基于网络条件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实验研究。完成了昌盛园小学、下庄学校等改、扩建工程。

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分院为骨干、社区教育网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格局。2004年成立17个社区分院。成教中心共开设教学班143个,其中学历班85个,短训班58个,在校学员5804人。2004年组织全区农民参加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2550人次。

文化: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区共组织文化下乡演出46场,演出文艺节目600多个,吸引观众12.6万多人;为基层赠送图书4500册,农村电影放映完成5432场。成功举办了区第五届艺术节,并以“五一”、“七一”等重大节日和庆祝申奥成功等重大庆典为契机,举办了各种大型文化活动15次。

全区17个镇(街道办事处)均成立了文化站,其中7个文化站达到了市级标准;全区现有村级俱乐部251个。全区现有文化企业3533家,书店270家,音像店170家,网吧55家。区图书博物馆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先后完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龙庙、和平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兴隆街宝林寺、海子九圣庙的修缮工作,十三陵庆陵、康陵抢修工程顺利推进。

卫生: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共有社区服务站102个,其中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了市级达标验收。全年完成门急诊173万人次,床位使用61万床日,急诊抢救3482人次,抢救成功率98.8%。针对“4.22”非典型肺炎疫情和“禽流感”疫情,迅速启动相关预案并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疫情防治工作的胜利成果。

农村卫生保健不断加强。全区17个镇(街道办事处),309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制度,参保农民201916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86.1%。全年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2000套。昌平区代表北京市接受全国免疫工作审评,得到卫生部专家组的好评。昌平区被评为北京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先进区。

体育:扩充全民健身设施。2004年共为110个社区配建了健身器材,截止年底,全区为238个社区配建了健身器材。全区共有体育场地899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483个;场地总面积267.9万平方米。启动了综合体育馆建设工程,预计2005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

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承办了“全国街舞大赛总决赛”、“中国环游公路自行车赛(北京站)”、“北京市‘巴士公交杯’登银山大赛”等一系列比赛活动;举办了区第二届机关运动会、区第一届职工运动会、区健身秧歌大赛、区春季长跑比赛等众多赛事;组织参加了北京国际马拉松接力赛、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北京健身秧歌大赛、登长城比赛等一系列重大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