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9 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市大兴区统计局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初年,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继续实施“科教兴区,城镇带动”的发展战略,以撤县设区为契机,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实现了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全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第二产业实现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第一产业实现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了“三二一”的发展格局,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43.5%和13.9%。

综合财力:财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52318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区县固定税收10550万元,比上年增长61.3%;共享税收39312万元,比上年增长69.3%。为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大需求:投资需求增长迅猛、消费和出口需求平稳增长。全区进一步实施中央扩大内需的指导方针,积极扩大出口,保持了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7.3亿元,同比增长67.4%。其中房地产业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投资额达到32.96亿元,同比增长1.6倍,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9.7%,是拉动投资需求的主导力量。

消费需求增长平稳。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18亿元,比上年增长9.45%。从消费结构看,吃、穿、用、烧消费额分别为15.75亿元、3.42亿元、9.88亿元和3.1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1%、10.4%、13.9%和2.4%。

2001年,全区狠抓出口创汇骨干企业,积极调整出口方向和产品结构,大力开发优质农产品出口创汇,实现外贸出口额9.1亿元,比上年增长6.0%。

二、行业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区继续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兴牧富民”和“兴果富民”两项工程为重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1年,全区实现不变价农业总产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幅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产值10.7亿元,比上年增长5.3%;牧业产值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9%,比重比上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林业产值2795.3万元,比上年增长80.3%。

由于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产量由上年的23.1万吨调减为17.1万吨。蔬菜产量121.4万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特菜产量3.5万吨,比上年增长1.4倍。“三绿”品牌已进入小白羊、天客隆等30家超市。通过采取高枝换优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全区2.4万亩老、杂、劣果树进行了更新改造,建成了万亩丰水梨基地。2001年,全区果品产量9.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全区继续实施“兴牧富民”工程,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全年新建养殖小区100个,促进了全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年末生猪出栏50.4万头,比上年增长27.3%;出栏牛2.2万头,比上年增长1.2倍;出栏羊40.2万只,比上年增长80.9%;出栏鸡1122.9万只,比上年增长22.0%;出栏鸭1006.7万只,比上年增长59.2%;鲜蛋产量3.3万吨,比上年增长10.4%;牛奶产量6.7万吨,比上年增长1.4倍。

工业:工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调整,工业区、工业小区、村级工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2001年,全区通过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出售、破产等多种形式,加快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业企业通过加大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了全区工业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完成工业总产值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销售收入8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实现工业利润4.0亿元,比上年增18.0%。

建筑业:全区积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黄亦路、兴华路和卫星城景观形象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支持了建筑业的发展。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完成建筑业产值28.86亿元,比上年增长34.6%;施工面积3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8.9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95.7%和44.3%。通过强化行业管理,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使全区获得了5项“长城杯”奖。真正确立了建筑业在全区的支柱产业地位,为大兴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作出了贡献。

商业:全区努力开拓市场,调整经营结构和营销方式,加快商业企业改革,多元化、多渠道的商业经营格局进一步完善,消费领域不断拓宽。2001年,全区商业增加值达到4.07亿元,比上年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18亿元,比上年增长9.45%;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交通运输业: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交通网络遍布城乡,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逐步增强。2001年全区交通运输业货运量734万吨,货物周转量2.01亿吨公里,客运量达148.6万人次。

邮电通信业:邮政业务发展迅速。2001年,邮电业务总量3292.9万元,比上年增长99.3%;业务收入3091.1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全年累计订销报纸1404.5万份,杂志39.5万份,订销报刊流转额974.6万元,发送函件880.4万件。电信业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在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底,全区实际装机达15.6万户,其中住宅用户13.4万户,公用电话1216部,ISDN用户达2623户,宽带网用户(ADSL)65户,201电话4215部,DDN专线126条。

金融、保险业:存贷款平稳增长。截止到2001年底,区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贷款余额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

随着各种保险制度的建立,全区保费收入实现7065.4万元,比上年下降16.8%;理赔金额3302.4万元,比上年增长7.3%。

房地产业:由于银行利率已连续7次下调,且开征利息税,引导居民将多余的资金从储蓄转向投资和消费,刺激了商品住宅市场需求的释放。同时,房地产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如放宽住房按揭年限、简化办理手续等,为个人购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资金环境。另外,国家加大房改力度,大大提高了个人购房的意愿。因此,在财经政策和房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全区房地产业呈现出投资大增,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2001年,全区房地产业投资总额3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其中住宅投资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倍;房地产销售总额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倍;施工面积27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倍;竣工面积6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倍;销售面积62.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9.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