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9 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市昌平区统计局

(2009年3月26日)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按照区委三届五次全会和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奥运任务,全区经济发展平稳,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2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增加值170.9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6.9%。三次产业结构为1.5:54.8:43.7。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区人均GDP达到3395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4888美元),比上年增长8.5%。

结构调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一花三果”为主导、“一村一品”为补充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更加清晰。小汤山农业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二是第二产业发展稳定。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带动作用明显,一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企业涌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特点凸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良好,成为继能源科技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纳税产业。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78%。三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出台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组织了体育休闲产业项目推介会等产业促进活动。咨询产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集聚咨询企业70多家。

财政收支:2008年,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24.2亿元,增长13.7%。其中增值税入库3亿元,增长13.3%;营业税入库9亿元,下降5.4%;企业所得税入库3.7亿元,增长44.8%。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46.1亿元,增长24.7%;其中用于教育、科技、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方面的支出分别增长25.6%、76.1%、69.4%、56.6%、40.1%。

二、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就业

人口: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万人;其中在昌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34.2万人,增加3.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3%;全区常住人口密度为701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4人。年末户籍人口5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4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41.9 %;全区户籍人口出生率9.86‰,死亡率4.67‰,自然增长率5.19‰。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4元,同比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108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20元,增长1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615元,同比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2%和34.7%,比上年上升1.7个和2.2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3平方米。

社会保障:新农保和新农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8%和98%。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达到109.5万人次;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增长26%。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0.2万人、24.1万人、17.4万人、17.9万人和8.1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6.9%、18.4%、19.1%、33.8%和16.6%。“一老一小”参保总人数达到6.4万人,支付“一老一小”大病保险费1147.9万元。

就业: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6%,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61.7%,当年全区共安排8315名失业人员就业,7068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三、环境、城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环境:全区城乡居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平原区集中供水率达60%,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0%,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2%,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所占比例达到74%以上。深入开展“五大秩序”整治和“治三乱、除三害”专项行动,创建“国家卫生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区”工作,实施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人工造林6500亩,水源保护林2000亩,实施绿化工程管护3.5万亩。

实施南北沙河治理,清淤泥20.2万方,铺设截污管线6.5公里,种植乔、灌木1.34万株,铺草坪13.4万平米,使得南北沙河水质和周边水环境得到改善。

东小口郊野公园累计栽植树木花灌3万株,地被及水生植物57万平方米,营造自然景观生态林,铺林荫广场(运动场)9300多平方米。

奥运建设:高质量完成了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在全市率先落实“双进入”体制,确保场馆运行、外围保障和城市运行无缝衔接。圆满完成了奥运会铁人三项、公路自行车赛赛时保障任务。全区8万名志愿者广泛参加各类志愿服务,12万人次观众文明观赛。发挥奥运影响力,成功获得了2009年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赛、世界华人篮球赛等一批国际赛事的举办权。

组织完成了奥运赛场、涉奥场馆出租车服务保障任务,出车531车/日、973辆次,运送奥运注册人员2298人次。组织奥运(残奥)公交专线980车次,运送观众3.64万人次。

奥运会期间,全区12家涉奥饭店和重点景区共接待中外游客23万余人,其中外宾51017人次;接待各国政要及随行人员360余人,各国志愿者及新闻媒体记者1000余人。

城乡建设:昌平新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体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东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一级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沙河地区旧城改造和北区开发的规划、征地、拆迁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中。轨道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昌平线一期被列入市政府2010年开通计划。南口污水处理厂、4座110千伏变电站、水库路供热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竣工,南环路大桥正式通车运行。建成了城北、城南地区的数字化城镇综合管理系统。

年内实施沙阳路、七北路等项目,完成怀长路、定泗路等大修工程8项,完成部队连连通工程9项,改造桥梁4座,乡村公路大修84. 1公里,对15个市级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的80万平米街坊路进行改造。

完成鼓楼南北大街等10项道路工程,路面铺油6.4万平米,铺设地下管线3959米;完成136条胡同及街坊路改造,硬化面积63359平米;完成永安公园周边完善、政府街地下停车场周边、南口东大街及南大街环境整治;完成了永安公园周边夜景照明建设工程。

全年道路机扫面积128万平米,冲刷面积102万平米,机扫率和冲刷率分别为98%和78%,比去年同期提高16%和18%。收集清运垃圾4.8万吨,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实现了分类收集、密闭运输、定点消纳和无害化处理。清掏、处理粪便7.9万吨,处理餐厨垃圾0.8万吨。新建公厕2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