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29 北京市统计局

四、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外贸出口总额稳步增长。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出口需求下降的形势下,通过全区共同努力、扎实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年出口交货额完成65.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三资企业出口55.4亿元,占全区出口总额84.8%。全区三资企业有生产经营活动的163家,实现销售收入144.8亿元,比上年减少15.8%,实现利润总额 3.9亿元,比上年减少40%,实交税金5.7亿元,比上年减少26.9%。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年新办理三资企业65家,投资总额1875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6%,注册资本 1116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协议利用外资7889.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8%。实际利用外资1152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

旅游:旅游业取得新的进展。大力发展以潮白河开发为主的旅游业同时,加大了对安利隆生态山庄等旅游项目的投入力度,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7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比上年减少2.8%,接待国外游客 6.8万人次,占总旅游人数的10.5%,创外汇收入 213万美元。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发展到32家,全年实现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减少25.2%,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0.4%。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加大。有9家企业被市科委批准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占全市批准总数的12%,居远郊区县首位。民营科技企业累计发展到350家。实施市级星火计划项目20项,有半数以上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施国家、市、区三级星火计划项目251项,引进科技项目148个,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14家,引进科技项目148项,新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34家,新引进科技人员242人。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步伐。

教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面启动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制定了顺义区教育信息网络方案,建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传播中心。全区有普通中学40所,在校生56691人,毕业生16202人;小学104所,在校生35466人,毕业生14030人;幼儿园94所,幼儿入托8629人。高考中,大专以上录取总人数3059人,录取率89.2%,考入高等院校人数连续24年居京郊之首。干部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全面推进,学习化社会活动广泛开展。

文化广播事业:文化广播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有电影放映单位9个,文化馆站20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书18万册,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了“顺义精神”宣传教育活动,树立了“绿色国际港”的全新形象,提高了我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广播电台、电视台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不断开辟新栏目,提高了节目质量,广播电台全年播音4380小时,通播率、通响率均为100%;有线电视发展迅速,城区和农村布网覆盖9.1万户,入网率分别达到68%和35%,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宣传作用。

卫生事业: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区有医疗机构47个,床位2038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3.7张;卫生技术人员2806人,其中:中西医师1317人,职业助理医师178人,注册护士74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人,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覆盖进一步扩大,初步建成适合人民需要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健身场所变布全区,全区415个篮球场、80个健身房、4个歌舞厅、32个游泳馆、45条健身路径全部全面向社会开放。截止2002年底,全区共安装健身器材198套,其中;农村73套。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和马术比赛场馆规划选址在顺义。

六、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全区人口稳定。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545112人,比上年增加3408人,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人。非农业人口146316人,比上年增加18086人。全区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4人。全年出生人口3774人,出生率为6.95‰,比上年上升了0.1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460人,死亡率为6.37‰,比上年下降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8‰,比上年上升了0.48个千分点。

就业及社会保障:就业形式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年末职工人数175032人,比上年增长了37.5%。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13481元,增长4.8%。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再就业率达100%。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低保对象2953户的7082人累计发放保障金603万元。投资836万元对7个镇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成立了农村社会福利中心,优抚安置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全区参加养老统筹的单位达到601家,覆盖率9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达到451家,覆盖率98.5%;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达到460家,覆盖率9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417个村、企业312个、共计人员59236人,覆盖率2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48065人,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44822人。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水平持续快速增长。据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50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5.9元,比上年增加1730.4元,增长17.3%,扣除价格指数因素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8.4%;人均消费性支出7748.6元,比上年增加1155.3元,增长17.5%,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8.6%。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5850元,比上年增加434元,增长8.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20元,比上年增加492元,增长12.5%。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电视机140台,电冰箱97台,洗衣机109 台,空调机34台,电风扇184台,自行车259辆,摩托车58辆,微波炉9台,热水器26台,抽油烟机25台,手机53部,电话103部,汽车(生活用车)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