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9 北京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通州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经济

经济平稳增长。据统计,2006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12.2亿元,比上年增长 1.1%;第二产业实现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第三产业实现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7.5:50.2:42.3。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形成财力2亿元、7.4亿元、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24.7%、6%。地方财政支出35.1亿元,增长34.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4.5亿元,同比增长62.9%。

投资增速平稳。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过程,把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06年全区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3.4亿元,同比增长14.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

二、主要产业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06年,全区实现农业现价总产值31.5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种植业产值17.6亿元、林业产值0.9亿元、牧业产值10.8亿元、渔业产值2.2亿元。 蔬菜总产量72.4万吨,比上年下降1.5%;干鲜果产量5.6万吨,比上年下降5.1%;鲜蛋产量0.95万吨,比上年下降30.9%;牛奶产量6.6万吨,比上年增长15.9%。全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无公害蔬菜、林果花卉、养殖、籽种四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5万亩,带动农户3万户,农业观光园达到35家。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完成36条农村道路硬化,总长45.8公里。实施新河与凤港河灌区改造工程,全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2.7%。完成301个村的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使26.3万农民受益。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6年工业增加值实现65.3亿元。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6%,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部工业现价总产值达到3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部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工业利润总额完成8.2亿元,比上年增长8.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8家,完成现价产值286.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92.7亿元,利润总额7.6亿元,产值、收入、利润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91.7%、92.5%、92.7%。

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积极争取园区空间,原有五个园区全部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保留,并整合为一个国家级和两个市级开发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园区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园区发展用地达到31.8平方公里。大力提高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园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2亿元,三年共建成标准化厂房66万平方米,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稳步增长。截至2006年末,全区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184家比上年同期减少14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71家,专业承包企业108家,劳务分包企业5家。2006年,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4%,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0.2亿元,房屋建筑开复工面积792.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2.4万平方米。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施工企业技术装备实力逐步增强,机械化施工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全区建筑业企业拥有各类施工机械设备1.4万台,净值6.5亿元,总功率达24.6万千瓦。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全区货运、客运、汽修能力不断提高。货运方面运输车辆达到14213辆,其中普通汽车12755辆,农用车2065辆。客运方面营运出租汽车2043辆,小公共汽车198辆,营运收入2.5亿元。全区二类以上汽修企业139家,维修行业营业收入6.7亿元。

邮政电信业持续快速增长。新型业务快速发展,邮电业平稳增长。2006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054万元,比上年增长16.4%。收寄函件、订销杂志、订销报纸等传统业务有所上升,全年收寄函件1448万件,比上年增长23.3%;订销杂志63万份,比上年增长8.8%;订销报纸1363万份,比上年增长12.6%。特快专递、邮政储蓄等新业务发展迅速,全年出口特快专递27.9万件,比上年增长19.7%;进口特快专递33.5万件,比上年增长15.5%;邮政储蓄年末收储余额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2006年,全区完成电信业务收入3.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年末电话用户到达34.5万户,比上年增长3.8%;宽带用户到达102907户,比上年增长46.1%。

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迅速发展。批发零售业规模日益扩大,优势日渐显现。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在市场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吃、穿、用、烧四大类商品销售结构看,2006年吃、穿、用、烧类零售额分别完成28.2亿元、10.3亿元、52亿元、4.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2%、1.2%、32.5%、8.4%,分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9.6%、10.8%、54.6%、4.9%。与上年同期相比,吃类、穿类、烧类商品比重分别下降了3.7 、1.8、0.5个百分点;用类商品上升了5.9个百分点。

市场规模经营更具竞争力。积极运作生态商务园项目,加快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图书出版发行中心、李宁总部、苏宁电器、招商局物流集团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我区。传统服务业得到快速提升,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家乐福、万客隆、易初莲花等著名品牌商业落户通州,改造了中仓餐饮文化街、闸桥商业街区,社区和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我区共有连锁门店总数255个,比上年增加174个;营业面积17.2万平方米,是上年的1.3倍。 商饮服修网点数26087个,营业人员73604人,比上年增长2.8%。

金融运行良好。2006年,全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各项存款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2006年末,全区中资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