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阿勒泰地区统计局 二零零三年三月十八日 2002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全地区各级党政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地委扩大会议精神。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地区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初步测算,全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18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1.95亿元,同比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13.97亿元,同比增长11.9%。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84%、30.50%和35.66%。近几年地区结构调整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2002年比2001年下降2.8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了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了0.75个百分点。在国内生产总值11.7%的增速中,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从分类消费品价格指数看,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交通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是影响今年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的主要因素。食品类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交通通讯类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非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1.8个百分点和5.0个百分点。其中:衣着类价格指数上升3.3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指数上升2.3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上升1.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0.4%,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6.4%,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2年年末,在岗职工8.1万人,比上年下降0.86%,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7万人,同比增长3.66%。拥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8家,全地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2534人,再就业率为27%。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5409人,登记失业率为4.2%。2001年底结转的下岗职工人数为2078人,今年新增下岗职工397人,出中心的下岗职工为920人,其中:再就业人数为694人,年末在中心人数1555人。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企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缺乏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发展环境、市场环境,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对外开放整体水平不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严峻。 二、农业 2002年农村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重心,按照“调优、调大、调特”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实现了农牧业生产双丰收,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地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8亿元(按90年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6%。其中:农业产值3.50亿元,同比下降1.15%;林业产值0.44亿元,同比增长336.29%;牧业产值5.35亿元,同比增长2.98%;渔业产值0.19亿元,同比增长6.11%。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2002年全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由去年的48:15:37调整到46:14:40,总体上实现了扩草的目标。 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为154.97万亩,同比减少10.35万亩,下降6.26%(减少部分为低产田,已退耕还林)。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1.36万亩,同比减少8.29万亩,下降10.41%;油料播种面积12万亩,下降0.99%;甜菜播种面积2.63万亩,增长4.17%;药材播种面积1.28万亩,下降52.24%;薯类播种面积1.34万亩,增长3.48%;蔬菜播种面积3.95万亩,增长4.37%。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0.78万吨,下降7.04%。其中:小麦产量6.99万吨,下降18.89%;玉米产量7.73万吨,增长9.96%;豆类产量5.97万吨,下降7.14%;甜菜产量7.26万吨,增长29.41%;薯类产量2.94万吨,增长14.73%。 林业生产认真贯彻国家提出的“西部开发、生态先行”的战略,实现了快速发展。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13.06万亩,“三北”四期人工造林3.76万亩,重点防护林12.05万亩,宜林荒山地造林13.97万亩。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41809公顷,成林抚育面积33849公顷,年末实有育苗面积254公顷。 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的稳步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目前全地区培育农区养殖小区11个,扶持养殖专业户1396户,使农牧融合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2002年年末牲畜存栏333.35万头(只),同比增长2.07%;牲畜出栏203.94万头(只),同比增加0.87万头(只),增长0.43%;牲畜出栏率达62.4%;牲畜商品率为45.0%。全年肉类总产量为6.74万吨,增长0.28%;牛奶产量6.99万吨,增长3.68%;山羊绒产量143吨,增长13%;禽蛋产量0.22万吨,增长4.87%。 渔业生产发展稳定。2002年全地区水产品产量0.46万吨,增长5.13%。其中:养殖产量0.21万吨,下降5%;捕捞产量0.25万吨,增长15%。全地区养殖面积达13110公顷,养殖单产为157公斤/公顷。 乡镇企业平稳发展。2002年,地区乡镇企业拥有企业19700个,同比增长0.59%。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同比增长1.3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牧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9.74万千瓦,同比增长22.09%。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7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165台,增长125.59%;小型拖拉机4527台,下降33.68%;化肥施用量(折纯)12479吨,增长3.27%;农村用电量2607万千瓦时,增长3.21%。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全年总灌溉面积达225.02千公顷,增长1.36%,节水灌溉面积为68.99千公顷。完成盐碱地改良面积29.82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增改良面积0.22千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4千公顷,净增治理面积5千公顷。全地区已配套机电井469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