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职工文化中心、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图书馆各一座,有专业和业余演出团体、业余艺术学校各一个,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一座,有电视转播及发射台2座、卫星地面站30座。 共参与自治区以上的各类文化艺术比赛42次,获得各类文艺奖项368个,其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项74个。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截止年底,全市共有各种文化经营户788家。 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8.4万多人次,借阅书刊30.97万余册次,办理借书证近8900余个;馆外设服务网点20多个,轮回送书刊60余次,1.26万余册。邮政局全年发行报纸686万份、杂志122万册,新华书店发行图书411.05万册,人均购书继续保持全疆领先地位。 卫生事业以抗击“非典”为中心,积极开展疾病控制和预防。医疗机构全年共诊疗病人222.8万人次,住院病人治愈率68.4%,好转率28.75%,病床使用率82.35%。血液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自采率达到80.85%,基本满足临床用血。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已建成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我市有综合性医院5所,乡级卫生院2所,卫生防疫机构4所,拥有病床159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183人,其中执业医师881人,执业助理医师57人,注册护士946人,药剂人员147人,检验人员及其他人员152人。 2003年12月国家爱卫会授予我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年内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在自治区第十届运动会上,获得地州市组4枚金牌、3枚银牌,青少年足球队获得自治区十运会足球冠军,石油体协获得行业组11枚金牌、12枚银牌、14枚铜牌,团体总分第二名。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3块金牌、5块银牌、2块铜牌,并打破2项世界纪录、4项全国纪录的好成绩。在自治区第二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上,获2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团体总分位居第二。 十二、人民生活、人口 根据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18.3元,比上年增长3.5%,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年末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每百户居民彩电、冰箱、空调的拥有量分别为120台、100台、48台,电脑35台,音响、影碟机、摄像机、厨房电器等的家用设备普及率继续提高。为改善居民家庭居住条件,全年市局共建成经济适用房4656余套,总面积47.36万平方米。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356元,比上年增收495元,增长12.8%。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农牧民人均减负185.4元,减幅达59.5%。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就业、再就业4197人。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就业233人,其中:“4050”人员181人,享受低保家庭失业人员5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506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7488人,新增扩面人数1105人;医疗参保人数148032人,新增扩面人数2238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均达到95%以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在100%。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取率达到100%,新增残疾人就业48人,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超过90%,保障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全年救助困难家庭的学生648名,发放救助金111.5万元;救助患重大疾病困难家庭35户,累计发放救助金4.96万元。 人口增长仍保持较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不含辖区内兵团人口)为306042人,其中常住人口为261118人,暂住人口为44924人。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35337人,占51.83%,女性人口125781人,占48.17%,少数民族64412人,占24.67%,汉族196706人,占75.33%。各区常住人口数分别为:独山子区48187人,克拉玛依区148992人,白碱滩区57974人,乌尔禾区5965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