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吴忠市统计局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1110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131003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8.4%;公路客运量1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 %;公路旅客周转量7864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7%。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7万户,比上年增长21.8 %;互联网用户3.01万户,比上年增长35.7 %。

旅游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回族风情、红色经典、生态农业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旅游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7.14万人次,实现收入3.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54.1%。

七、财政、金融

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16亿元,比上年增长65.6%,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3亿元,比上年增长69.5%。地方财政支出35.1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3亿元,比上年增长58.2%。

金融运行健康稳定。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4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9亿元,增长4.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2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7.5%。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

科技事业发展加快。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建立,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宁夏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自治区验收,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基本完成。

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更加突出。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学校布局不断优化,实施中小学新改扩建项目200个,创建自治区“百标学校”24所。吴忠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青铜峡市职业教育中心被列为全国重点职业中专。年末全市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等职业在校生1441人 ,中等职业技术在校学生1349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3443人;普通高中13所,在校生22773人;初中72所,在校生57640人,职业初中在校生2817人;小学436所,在校生151291人。

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跃。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创建经验在全区推广,吴忠体育馆等一批文体设施建成使用。2007年,全市成功举办了“中国(吴忠)回族之乡文化宣传周”、“全国中小学生书法节”等大型活动,成功举办了太阳山之夜大型交响音乐会、吴忠市首届运动会、中西部十二省市区领导干部乒乓球比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大幅度提升了吴忠的知名度。文物保护和开发得到加强,董府、盐池张家场古城址和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微波信号覆盖全市农村地区。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80个,其中,医院、保健院、卫生院27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卫生机构床位2945张,卫生技术人员415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48人,注册护士1284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万人。城乡低保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3.68万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28万名农村特困人口得到低保救助,101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上廉租房,1239户农村残疾人住房困难得到解决。新改扩建敬老院9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30.8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其中,市区36.4万人,占总人口的27.8 %;回族人口65.6万人,占总人口的50.2%;非农业人口40.3万人,占总人口的30.8 %;女性63.8万人,占总人口的48.8%。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5.61 ‰;死亡率为4.7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0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3611元,比上年增长15.2%。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1.6%,农村为38.2 %。

注:1、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年报数。

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开拓创新求突破,使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市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县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