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是中卫市成立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筹建、一手抓发展,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努力克服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自治区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中卫市地区生产总值50.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工业增加值13.99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8:43.4:30.8变化为25.6∶44.4∶30.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27元,比上年增加633元。 市场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4%,比上年上涨4.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2.0%,烟酒及用品上涨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2%,居住类价格上涨8.1%,交通和通讯上涨5.6%,服务项目类上涨4.8%;下跌的有3类,衣着类下降2.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下降4.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8%,比上年上涨2.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7.7%,比上年上涨17.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工业比重较低,工业经济增长缺少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活力不够足;资金、电力、运力等生产要素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有较大困难;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较低。 二、农业 2004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兑现粮食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实施农业重点项目,培育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239118万元,增加值12736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和2.9%。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0171公顷,总产量450660吨,增长2.2%。油料种植面积29239公顷,产量19248吨,增长5.8%;蔬菜面积达7546公顷,产量290874吨,下降0.7%;水果产量45000吨,下降19.6%。种植中药材2807公顷,枸杞7015公顷,饲草13549公顷。实施了城区镇罗5000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和宣和百万只养鸡示范园区及枸杞、西甜瓜、草畜等基地项目建设。种植蔬菜大棚21280个,面积1100公顷。 巩固封山禁牧成果,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程建设,林业生产成效明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0825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2797公顷;封山(沙)育林39801公顷。 畜牧业在各类养殖示范园区的带动下,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年末存栏猪39.58万头、鸡484.5万只、牛8.89万头、羊88.6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9.9%、16.4%、11.3%、5.0%;全年出栏猪58.97万头、鸡434.1万只、牛5.31万头、羊75.01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5%、-1.7%、49.4%、17.2%。全年肉类总产量74931吨,增长23.5%;禽蛋总产量44061吨,增长14.9%;水产品产量6274吨,下降1.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山区小流域治理和治河治沟工程进展顺利,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年末耕地面积207658公顷,比上年增长0.8%;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6527公顷,新增2325公顷,增长4.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69977千瓦,增长23.7%;农村用电量33637万千瓦小时,增长4.6%。 乡镇企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年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58.58亿元,总产值完成60.18亿元,实现增加值15.41亿元,实现利润3.89亿元,上交税金2.01亿元。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1520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7.2%,完成工业增加值13987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54947万元,现价增长29.6%,完成增加值107455万元,增长20.7%。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机制纸21.25万吨,比上年增长14.5%;水泥134.5万吨,比上年增长10.5%;电石11.54万吨,比上年增长1.4倍;染料中间体7509吨,比上年减少14.8%;金属镁1.09万吨,比上年增长52.8%;石膏板40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6%,铁合金7.09万吨,比上年增长5.9%;墙地砖17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3.3%;原煤23.45万吨,下降16.6%;白酒842吨,增长7.5%。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8861万元,比上年增长42.1%;实现利税34307万元,增长27.1%;实现税金17233万元,增长39.4%。全年工业经济综合效益综合指数125.06,总资产贡献率8.71%,资产负债率75.13%,资本保值增值率91.7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5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14%,全员劳动生产率54704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8%。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有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892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增加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7394万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区属和个体投资)325246万元,增长1.1倍,在县属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势强劲,完成投资271235万元,增长1.5倍;更新改造投资25776万元,增长51.4%;房地产开发投资22961万元,下降6.0%;农村集体投资7317万元。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在县属投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29477万元,占县属投资的9.9%,交通、邮电通信业投资4965万元,占县属投资的1.7%,工业投资223552万元,占县属投资的74.9%,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业投资27767万元,占县属投资的9.3%,教育、文化设施投资10640万元,占县属投资的3.6%。 县属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增固定资产282670万元。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电石15万吨/年、生铁1万吨/年、水泥30万吨/年、机制纸9万吨/年、医院病床175张、城市自来水供应能力1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8公里、造林面积4.4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