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石嘴山市统计局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趋利避害,大力弘扬“石嘴山精神”,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民心”三大工程,创造石嘴山速度,全市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56.8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9.2%。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0.2:57.9:31.9调整为9.0:63.2:27.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与上年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上涨7.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5%,衣着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3.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5.5%。

200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8万人,比上年下降6.2%。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5.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5.6%。年末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928元,比上年增加1818元,增长15.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比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支柱产业规模优势尚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资金、电力、运输、人才等制约因素增加;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优势特色产业不明显,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不稳定;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在部分区域还相当严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空前巨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

种植结构继续调整。2004年全市粮食产量37.1万吨,比上年增长15.2%。在主要作物中,油料产量2.18万吨,增长6.0%;蔬菜产量32.1万吨,下降29.8%;枸杞产量5934吨,增长19.0%;水果产量0.68万吨,下降50.0%。

林牧渔业生产进一步调整。全市当年造林面积0.2万公顷,下降73.8%。全年肉类总产量2.59万吨,比上年下降14.8%;禽蛋产量6283吨,下降31.2%。全市水产品产量7861吨,增长3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大产业调整和产品更新力度,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同时受高载能产品涨价因素的拉动,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9.6亿元,同比增长23.3%。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长仅1.8%,重工业增长高达23.9%,差距依然明显。

在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产量1378万吨,增长8.1%;发电量129.4亿千瓦时,增长64.1%;钢材11.3万吨,下降9.0%;水泥70.4万吨,增长13.5%;焦炭80.6万吨,增长83.0%;铁合金39.3万吨,增长59.7%;金属镁3.07万吨,增长32.5%;石灰氮19.0万吨,增长15.1%;双氰胺3.16万吨,下降0.9%。

工业经济效益同步大幅增长。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1亿元,同比增长62.4%;实现利税13.7亿元,增长127.3%。实现利润6.0亿元,增长249.1%。国有控股企业彻底摆脱亏损局面,盈利高达3.54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建筑企业深化改革,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11.1亿元,增长18.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4.6万平方米,下降13.2%;竣工面积67.3万平方米,增长49.9%。实现利润2158万元,增长4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全市上下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项目、争资金力度持续加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星海湖湿地综合整治步伐进一步加快,六大区域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已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43平方公里,形成湖面13平方公里,实现蓄水1600万立方米。新建了“五湖四海”、“军民共建纪念碑”等城市雕塑,山水大道综合整治、大武口至沙湖、大武口至工业园区及市区道路改建等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天然气输配、城市供排水、陶乐黄河大桥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面貌得到改观。

五、交通运输业

受经济形势趋好的拉动,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公路客运量1371人,比上年增长113.9%;客运周转量55228万人公里,增长97.4%;公路货运量1249万吨,比上年增长108.5%,货运周转量95086万吨公里,增长70.4%。

六、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呈现出稳中趋活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共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4.87亿元,增长14.5%。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2.13亿元,比上年下降7.0%;集体经济零售额1.33亿元,增长1.0%;私营经济零售额6.2亿元,增长8.0%;个体经济零售额12.03亿元,增长37.0%;股份制经济零售额3.18亿元,增长41.0%。

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33亿美元,增长48.6%。其中,出口总额2.13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35万美元,增长1.5倍。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12亿元,增长29.2%。

财政支出适应全市经济建设需要,不断调整支出结构,有效地保证了全市重点建设及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0.7亿元,增长15.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下降11.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下降9.5%、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3.4%、科学事业费支出增长14.1%。

金融形势运行平稳,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7.8亿元,比年初增长10.7%。其中:企业存款年末余额30.74亿元,下降11.0%;储蓄存款75.38亿元,增长15.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3.53亿元,比年初增长10.7%。其中:短期贷款46.33亿元,增长13.8%;中长期贷款29.44亿元,增长4.4%。2004年末,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29.4亿元,现金支出360.28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30.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