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建设投资不断扩大。2006年海西完成工业投资77.3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8.9%,增长29.2%,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1个百分点。 2006年全州施工项目达340个,增加6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个数为220个,增加33个。峻工项目232个,增长4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西台钾锂硼综合开发项目完成69192元;格尔木30万千瓦燃气电站项目完成52068万元;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项目完成88106万元;青海盐湖元通钾肥有限公司,20万吨氯化钾项目完成11876万元;浙江玻璃集团公司90万吨纯碱项目完成25000万元;青海盐锂业有限责任公司提锂及高新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完成1664万元;冷湖滨地钾肥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氯化钾及20万吨钾镁砂肥项目完成13900万元;石油系统完成306601万元;青海大柴旦矿业公司黄金开采项目完成12332万元;乌兰县焦化厂一期焦化建设项目完成72000万元;青海省义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大煤沟矿年产60万吨煤碳项目完成19004万元。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城乡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增强,消费重心已从过去的“吃、穿、用”向“住和行”转换,这种消费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引领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全州消费品市场一直在较为活跃的状态中运行。2006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9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54亿元,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5亿元,增长60.7%;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0.49亿元,增长31.8%。全州市的零售额累计完成19.06亿元,同比增长7.1%;县的零售额为3.26亿元,增长59.1%;县以下零售额为0.87亿元,增长31.6%。 价格总水平上涨。2006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3%,衣着类价格上涨4.2%,医药保健用品类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涨2.7%,居住类价格上涨5.6%,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与同期 持平,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2%。2006年全州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 六、邮电和旅游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6年邮电业务收入31753.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9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4.89万户,比上年下降7.6%。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19.19万户,比上年增长25.4%。 全州旅游事业迅猛发展。2006年全州共接待境内外游客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实现旅游总收入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国际游客3500人,与同期持平,实现旅游收入328万元,同比增长36.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州财政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内在增长动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0.59亿元,比上年净增10.44亿元,增速达51.8%。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19.55亿元,同比增长59.2%;省级收入2.67亿元,增长56.3%;州县级收入8.36亿元,比上年净增2.2亿元,增长35.8%,创历史新高。全州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6.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2亿元,增长35.6%。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完成3.54亿元,增长55.7%;公共支出完成10.55亿元,增长28.8%;社会保障支出完成1.68亿元,增长29.5%;其他支出完成1.04亿元,增长63.1%。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6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幅较大、贷款稳中有升,货币投放多于去年。十二月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1.33亿元,比年初增加20.31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87亿元,比年初增加5.66亿元,增长10.7%。各项贷款余额60.55亿元,比年初增加16.22亿元,增长34.9%。截止十二月底,全州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213.54亿元,现金累计支出223.87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10.33亿元,较上年同期多投放3.11亿元,增长43.7%。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2006年全年保费收入11687.69万元,同比增长6%。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5850.9万元,增长7.3%;寿险保费收入5836.79万元,增长4.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878.37万元,下降4.8%。其中财产险赔款2704.7万元,下降8.2%;寿险给付2173.67万元,下降0.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州各类学校173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66所,小学校75所,幼儿园30所。全州共招收各类学生22594人,其中:中专生485人,普通中学10243人,小学生8530人,幼儿3336人。全州各类学校在校人数83131人,其中:中专生845人,普通中学生27064人,小学生47111人,幼儿园学生8111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5499人,其中:专职教师453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纯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8.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继续加大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力度,加强技术创新,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州共实施科技项目85项,其中:省级59项,州级26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2项,州级科技成果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州级科技进步奖11项,落实科研经费1362万元,其中落实省级经费1242万元,州级120万元。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州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4个,其中艺术表演团1个,图书馆3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8个,民族博物馆2座,电影译制站1个。有线电视台8座、电视台2座、电视差转台28座、卫星收转站126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广播人口覆盖率92%。 卫生事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齐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州、市、县、乡(镇)卫生防疫及医疗网络已基本健全。2006年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4所,其中医院13所,疾控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36所。病床数1292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180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人。全州拥有村卫生室162所,两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70%以上。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全州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11.93万人,参合率达93.27%,合作医疗基金达623.77万元。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6年海西代表团在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参加了散打、射箭、摔跤、柔道、跆拳道、篮球、射击、田径、自行车等9个少年组项目和3个成人组项目的竞技比赛,共获得金牌18枚、银牌17枚、铜牌10枚,奖牌总数45枚,在全省32个代表团中金牌总数第二,积分名列第6位,海西代表团获体育道德团体风尚奖。在各单项比赛中取得个人单项第一的有14人,第二名的有15人,第三名的有10人。在比赛中1名教练员获全省优秀教练员称号,1人获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先进个人,2人获全省国民体质监测先进个人。在射击项目中,一名运动员代表全省参加全国青少年锦标赛预赛获个人冠军,一名运动员代表全省参加全国射击锦标赛决赛获个人第七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