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海西州统计局

2006年,海西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围绕加快海西发展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省统计局核准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0.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84亿元,增长6%,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2%,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9.8亿元,增长18.7%,对经济的贡献率为80.9%,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38亿元,增长13.6%,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7.9%,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具有优势的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3:74.5:22.2调整为2.9:76.3:20.8,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畜牧业

2006年,全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牧区经济发展为重点,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调整种植和畜群畜种结构,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地区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喜获丰收。2006年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8.77万亩,同比增长2.3%,其中:粮食作物25.22万亩,增长11.2%;油料作物10.01万亩,下降14.3%;蔬菜种植面积1.13万亩,增长9.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59.81%上升到65%。粮食总产量达8.62万吨,比去年实际增加0.83万吨,增长10.6%。油料产量1.37万吨,比去年实际减少0.37万吨,下降21%;蔬菜产量3.79万吨,比去年实际增加0.23万吨,增长6.5%。粮食、油料和其他作物种植之比由去年的59.8:30.8:9.4调整为今年的65.1:25.8:9.1,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生产效益日益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31.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农用运输车达2252辆,增长0.1%;大中型拖拉机872台,增长7.9%;小型拖拉机17596台,增长2.3%;农村用电量1519万千瓦时,增长7.8%。

林业生产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全州当年造林合格面积26.4万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6万亩。

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2006年全州共繁殖各类仔畜101.91万头(只),同比增加2.46万头(只),育活仔畜90.2万头(只),增长3.4%,仔畜成活率为88.51%,比上年提高0.82个百分点;成畜减损5.98万头(只),成畜减损率2.83%,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全地区草食牲畜总增84.22万头(只),总增率39.81%,比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年内出栏牲畜82.9万头(只),出栏率39.19%,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商品率达33.94%,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年末全地区草食牲畜存栏头数215.7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能繁殖母畜比例达56.74%,比上年下降1.01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万吨,增长1%,羊毛产量0.23万吨,增长1.6%,奶类产量1.26万吨,增长5.5%。

渔业生产增长平稳。2006年全州水产品产量228吨,比上年增长5.1%;卤虫产量60吨,与上年持平。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州乡镇企业个数达到1476家,年末从业人员4690人,其中工业企业311家,从业人数1471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123万元,同比增长8.1%,实现营业收入27470万元,利润总额3889万元,上缴税金58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2%、5%和3.9%。

三、工业

2006年全州继续推进工业强州战略,紧紧围绕全年工业经济目标,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克服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电力不稳、资金缺乏、特别是产品运输能力不足等不利因素,认真解决全州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全地区工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全州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18.53亿元,同比增长20.1%,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77.8%,拉动经济增长13.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1.91亿元,增长14.7%。

1、骨干企业拉动海西工业不断增长。2006年,海西州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1.3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5.5%。其中:青海油田公司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70.9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8.2%,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59.9%;青海盐湖集团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26.8%,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11.64%;青海石油局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4.35亿元,增长5%,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3.7%;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58%,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6.2%;青海石棉矿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0.65亿元,增长8.5%,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0.5%。

2、全州优势行业工业生产形势喜人,州属工业生产呈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全州钾肥、煤炭、盐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25.8亿元,州属工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14%增加至2006年的19%,州属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逐年增大。2006年,州属工业实现增加值22.6亿元,较上年增长66.6%,生产增速创历年最好水平,增速高于地区增速46.5个百分点。

3、全地区66户规模以上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趋好,利润大幅攀升。全年实现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28.9%。

4、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势头。2006年,全州完成原煤309万吨,同比增长23.3%;水泥23万吨,增长21.1%;铁矿石成品矿56.2万吨,增长78%;天然气24.7亿立方米,增长15.4%,钾肥实物量337.4万吨,增长40.2%;石棉11.8万吨,增长7.2%;铅精矿含铅量6.31万吨,下降7.9%;炸药9439吨,增长40.6%;锌精矿含锌量7.98万吨,下降3%;发电量100918万度,增长3.3%;天然原油223万吨,增长0.7%;原油加工量100万吨,增长5.3%;原盐384万吨,增长190.7%,纯碱71.1万吨,增长309.2%;供电量91468万度,增长44%;黄金241.4千克,增长19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工作,狠抓前期工作,加大国家投资项目的争取力度,全方位推介招商引资项目,有力地保证了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强劲增长。全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3亿元,增长55.8%,其中:州属完成投资55.58亿元,增长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