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2.9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8.43亿元,同比下降2.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13亿元,同比增长0.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完成17.66亿元,增长43.0%,明显高于同期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全年市属投资总额完成22.99亿元(不含农村、个人),增长24.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3.0%、6.7%、46.8%。从重点工程看,2001年中央区属在银重点工程完成年计划的137.2%,占全市投资总额的11.1%。分产业看,用于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2.4亿元、15.02亿元、35.54亿元,分别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5%、28.4%、67.1%。全市当年新增固定资产47.4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84.8%。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全市公路货运量完成1346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15.79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3.3%;公路客运量2385万人,旅客周转量12.4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7.4%;年末拥有各种民用汽车3.73万辆,其中载客汽车1.94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8.3%。 邮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6亿元,比上年增长58.9%;年末本地网交换机及接入网设备总容量达53.26万门,比上年增长53.9%;本地网电话用户年末到达户数32.96万户,比上年增长26.8%,其中住宅电话18.58万户,增长8.3%;全年移动电话用户19.77万户,比上年增加8.99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50.7%,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78.0%;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4.74万户,比上年增长1.2倍。 六、国内贸易 随着国家一系列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居民收入增加和假日消费的启动,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我市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1.22亿元,增长9.0%,占零售总额的90.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25亿元,增长13.7%,占零售总额的9.4%。分经济类型看,非公有制经济增速迅猛。2001年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同比分别增长81.7%、85.0%、52.9%;国有经济下降2.8%。分行业看,占主要比重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幅达27.1%,餐饮业发展快,增势强劲,增长80.0%,增幅高于批发零售贸易业52.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1.5%上升为18.9%。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受国际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年出口总额2.25亿美元,同比下降2.6%;进口总额5400万美元,增长1.3倍。 利用外资形势良好。2001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家,比上年增加5家,项目总投资2.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合同外资额1.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倍;实际直接利用外资9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1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摩托旅游节、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等大型节会,旅游业大幅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旅游总收入8.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3%。接待海外游客0.4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4.7万美元,增长12%。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务不断扩大。200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6.84亿元,较年初增长23.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95亿元,较年初增长15.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5.40亿元,较年初增长16.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4.87亿元,增长2.6%;中长期贷款余额98.08亿元,增长30.2%;全年货币净回笼29.20亿元,较上年提高21.9%。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的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各类保险机构共实现保费收入3.85亿元,增长34.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79亿元,增长40.9%;财险保费收入1.06亿元,增长18.3%;全年赔款总额0.59亿元,增长2.2%。全市共有74.84万人次参加了人寿保险,4943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5.71平方公里,完成了新华街打通、凤凰北街和朔方西路改造等工程,对城市14条街巷进行了维修,年末拥有道路面积489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105万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公交、供水、供气、供热等行业强化优质服务。全年新增3条公交线路,更新了90辆公交营运车辆。年末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316公里,较上年增加50公里;公交标准运营车辆475标台,比上年增加45辆;年末拥有出租车4520辆。全年供水总量9811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82.3%;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6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4万平方米。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2001年末,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213公顷,比上年增加127公顷,增长6.1%;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275公顷,比上年增加111公顷,增长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2.89%。按城市人口计算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4.4平方米增加到4.7平方米。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取得新的进展。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积极组织实施清洁能源行动计划,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我市被确定为全国18个清洁能源试点示范城市之一。2001年末,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5片,面积55.71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4片,总面积52.05平方公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3.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1.3%;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0.345毫克/立方米;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49毫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状况达到三级及好于三级的时间占总天数的86%。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2个,投入资金1.14亿元。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全面推进科教兴银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了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2001年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2个,市本级财政直接投入科技三项费419万元,取得区市级科技成果48项。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进展,学校素质教育向规范化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20134人,比上年增长26.6%;中等专业学校20所,在校生15659人,增长15.3%;普通中学84所,在校生67808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6991人,当年招生6704人,增长13.8%;小学279所,在校生11231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