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海西州统计局

2004年,全州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难攻坚,团结奋进,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保持了全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在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进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0.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7.15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9.11亿元,增长14.7%。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471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同比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具有优势的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4.3:65.7:30.0调整为4.1:66.9:29.0。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5%、72.5%和26.0%,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0.2、11.5和4.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扬。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部分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5%,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3%,衣着类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涨0.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下降5.2%,医药保健用品类价格下降0.8%。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竞争力不强。二是农牧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农牧民增收的新机制尚未形成。三是铁路运输、电力供给等矛盾依然突出,影响了工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农村牧区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协调发展任务重。五是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等。

二、农业

2004年,全州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州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从生产实际出发,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州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4年全地区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现价,下同)5.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8%,其中增加值4.07亿元,增长5.3%。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喜获丰收。2004年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9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万公顷,增长17.1%;粮食总产量6.43万吨,增长29.4%。油料播种面积0.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1.4%;油料总产量1.82万吨,增长5.9%。全地区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其中蔬菜播种面积增长。2004年蔬菜播种面积为1032公顷,比上年增长9.2%,产量达3.53万吨,下降2.9%。粮食、油料和其他作物种植之比由去年的47.8:41.7:10.5调整为54.3:35.8:9.9,整体效益有所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29.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3%,农用运输车达2059辆,增长20.2%;大中型拖拉机758台,增长3.1%;小型拖拉机16830台,增长4.7%;农村用电量1383万千瓦,增长12.1%。

林业生产建设稳步推进。2004年全州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0.9万亩,周边荒山荒滩造林种草22.1万亩。在三北防护林工程中,人工造林1.55万亩,封山(滩)育林(草)28万亩。

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2004年全州共产各类仔畜96.95万头(只),育活仔畜83.34万头(只),仔畜成活率为85.96%;成畜减损5.74万头(只),成畜减损率2.81%。全地区草食牲畜总增77.6万头(只),总增率37.95%,比上年下降了0.25个百分点;年内出栏牲畜79.08万头(只),出栏率38.68%,比上年提高了0.96个百分点;商品率达32.66%,比上年提高0.88个百分点。年末全地区草食牲畜存栏头数206.5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能繁殖母畜比例达56.21%,比上年提高了0.92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23万吨,增长10.7%,羊毛产量2261吨,增长7.4%,奶类产量1.16万吨,增长10.5%。

渔业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州水产品产量166吨,比上年增长48.2%;卤虫产量60吨,下降45.5%。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2004年全州乡镇企业达1477个,年末从业人员5272人,全年完成现价增加值96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实现营业收入28546万元,比上年下降6.5%,实现利润4020万元,增长9.6%,上缴税金206万元,下降71.9%。

三、工业

2004年全州工业企业紧紧围绕全年工业经济目标,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克服电力紧张、运力不足、资金短缺等困难,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构筑特色工业体系,并先后实施百万吨钾肥、百万吨煤炭、百万吨纯碱及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有色、黑色金属开发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的工业项目,进一步壮大了现代工业的力量,使全州工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地区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56.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0.0%,全年实现销售产值125.5亿元,增长42.8%,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105.4%,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有:

1、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全州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大中型企业是全州工业企业的支柱和骨干,是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全州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66亿元,增长16.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2%。

2、国有、股份制企业生产呈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3亿元,增长14.0%;股份制企业完成48.18亿元,增长20.6%,股份制经济是拉动全州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3、州属工业生产呈高速增长态势。随着全州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重点资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海西州属工业企业活力逐步显现,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工业生产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2004年州属工业完成增加值9亿元,增长31.4%,增速高于地区增速11.4个百分点。

4、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趋好,利润大幅攀升。2004年全地区5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0.41亿元,增长33.4%,实现利润27.2亿元,增长183.3%。

5、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州主要工业品产量保持增长势头。原煤生产129万吨,增长49.1%;原盐85.1万吨,增长28.5%;纯碱7.66万吨,增长33.8%;天然原油222.02万吨,增长0.9%;年产天然气18.2亿立方米,增长17.8%;原油加工量81.8万吨,增长25.8%;钾肥实物量207.2万吨,增长70.7%;铅精矿含铅量6.09万吨,增长3.3%;锌精矿含锌量7.25万吨,增长10.2%;铁矿石成品矿27.7万吨,增长32.7%;水泥15万吨,增长25%。(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