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77亿元,增长16.9%。全省一般预算支出44.09亿元,增长20.89%。 金融形势基本正常。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4.54亿元,比年初增加31.47亿元,增长14.84%。其中:企业存款87.14亿元,增加13.21亿元,储蓄存款130.43亿元,增加17.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1.65亿元(不含开发银行贷款79.83亿元),比年初增加30.05亿元,增长11.4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9.60亿元,增加20.4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6.74亿元,增加6.07亿元。存贷相抵后贷款大于存款57.11亿元。全年净投放货币32.86亿元,比上年多投放3.58亿元。贷多存少缺口拉大,货币连增净投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产业负面影响的工作有待于加强。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省取得保费收入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80亿元,增长12.5%;人寿险收入1.57亿元,增长37.7%。保险赔付额1.04亿元,下降18.8%。其中:财产险赔付0.83亿元,下降26.6%;人寿险赔付0.21亿元,增长40.0%。各类保险共赔付10.36万件、人次、比上年增加1.04%。 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省加快了“科教兴青”战略的实施,科技事业发展充满生机,教育事业成效更加显著。科技队伍壮大,经费投入增加。年末全省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9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1.6万人,比上年增长33.3%,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0.43万人,比重占27.9%。全年科技经费支出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研究与发展支出0.61亿元,增长3.4%。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市场更为活跃。全省取得科技成果145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3项,国际先进水平6项;国内领先水平28项,国内先进水平55项。全年专利申请137件,比上年增长5.4%;授权专利62件,增长10.7%。组织完成了97项技术创新项目,实施了3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全省签定技术合同440份,比上年增长18.3%,其中成交额2917.4万元。产品质量检验、法定计量技术鉴定、天气预报、地震监测及测绘等综合技术服务工作网络,也都取得了新成就,展示出新面貌。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全省6所普通高等院校招生2787人,比上年增长6.41%;在校生8691人,增长5.96%。2所成人高校招生2572人,增长10.53%;在校生5139人,增长11.35%。449所普通中学招生72987人,增长2.88%;在校生195037人,增长0.21%。23所成人中专在校生10698人,比上年减少10%;1633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259257人,比上年增长38.17%。全省有12个县级行政单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3465所小学在校生486648人,增长3.2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上年的90.45%提高到92.10%。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的5.82%和2.30%。民族教育进一步加强,全省专设的1587所各级普通民族学校在校生203132人,增长8.28%;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290124人,增长6.3%。全年全省共扫除文盲4.82万人,有4个县通过了省颁标准扫盲验收。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园地欣欣向荣。全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42个,公共图书馆38个,博物馆12个,档案馆62个,电影放映单位709个;广播电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59.0%;拥有1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座,电视人口覆盖率78.8%;全年报纸出版量达3792万份;杂志出版量为85.33万册;图书出版1295.18万册(张)。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城乡居民卫生防治和初级保健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263个;卫生技术人员21159人,比上年增长13.83%。其中: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591个;卫生技术人员15616人,增长0.8%。卫生防疫治机构59个;卫生技术人员1219人。妇幼卫生机构48个;卫生技术人员533人。全省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正常运行,创建卫生城市的活动已全面推开。 体育事业发展强劲。全年参加国际、国内体育比赛201人次,获得9项冠军,7项亚军,6个第3名。体育外事活动有了新的进展,全民健身运动已普及城乡各地,各类学校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有75%的在校学生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人口与就业 控制人口增长成绩显著。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21.26‰,比上年下降0.5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78‰;自然增长率为14.48‰,比上年下降0.37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总人口502.8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5.12%,上升0.54个百分点。 社会就业状况发生变化。年末全省从业人员253.3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其中:城镇93.7万人,增加0.43万人,占37.0%;乡村159.6万人,增加1万人,占63.0%。在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继续减少,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加;1998年,全省共分流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34万人;到年末尚有下岗未就业人员3.7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2万人。 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0元,实际比上年增长5.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26元,实际增长9.7%。全省职工平均货币工资7449元,增长5.05%,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4.3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人均住房面积8.6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9.60平方米。年末农村贫困人口32.93万人,比上年减少17.17万人。 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全省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5.27万人;参加社会离退休费社会统筹人数11.81万人。全年各级劳动保险机构为0.21万失业职工提供了失业救济,城镇居民基本上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各种造福于社会,方便群众生活的社区服务设施、中心的建立取得新的进展。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环境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力度增大。1998年末全省共有环境监测站15个,监测人员173人。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2.25万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6.96%。全年完成限期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2项,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达2228.5万元;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推进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