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海省统计局 1998年,我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围绕省九次党代会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实施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部分地区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综合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实现了预定目标。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2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87.3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91.5亿元,增长10%;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72元,比上年增长7.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8740元,比上年增长8.8%。市场物价总水平低位运行。在市场机制作用增强和买方市场逐步形成的格局下,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7%,分别比上年的涨幅回落3.4和4.1个百分点。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介绍城乡劳动力就业,组织各类就业培训,分流安置下岗人员等工作不断深入。年末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47.0%,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上升0.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各地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中,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继续向好的方面加快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0.1%下降为18.9%;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年39.0%上升为39.6%;第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40.9%上升到41.5%。 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农村牧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保护农牧业增产增收的各项措施得到加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三改一加强”和“抓大放小”战略实施良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已组建企业集团40家,企业改制面扩大到51%,一批企业通过加强联合,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增添了活力。计划、财税、金融、外贸、价格、流通、住房、科教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都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绩。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下岗待业人员较多,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农牧业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差,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脱贫难度增大;财政紧张,资金短缺,部分职工和城镇居民的收入较低,生活比较困难。 农业 1998年,各级政府继续坚持把加强农牧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两大目标,以脱贫致富达小康总揽农牧区工作全局,狠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菜篮子”工程、牧区“四配套”建设和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从多方面加大投入,努力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推进产业化进程,全省农牧业生产再获好收成,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总产值32.4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2%。其中:农业产值16.70亿元,增长3.4%;牧业产值14.85亿元,增长6.0%;林业产值0.81亿元,增长1.3%;渔业产值0.04亿元,下降20.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主要农作物全面增产,农作物种植面积在市场导向作用下,进行了减粮增油的结构性调整。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由上年的207.9万千瓦增加到219.4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由9.1万千瓦增加到9.4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18.74万公顷,农田受灾面积9.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43万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56.6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11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38.49万公顷,减少0.98万公顷,总产量128.20万吨,增长0.51%;油料作物播种14.78万公顷,增加1万公顷,总产量21.04万吨,增产14.60%;蔬菜作物播种1.25万公顷,总产量46.26万吨,增长9.26%。 畜牧业生产又获丰收。据抽样调查,草食牲畜仔幼畜再现多活少死的好势头,年内全省草食牲畜总增517.20万头(只),总增率由上年的24.75%提高到24.84%;全年出栏牲畜512.25万头(只),出栏率由上年的24.2%提高到24.6%。年末牲畜存栏2090.59万头(只),增长0.39%。其中:大牲畜451.66万头,羊1638.93万只。猪存栏113.25万头。全年肉类总产量20.53万吨,比上年增产3.49%。其中:牛肉6.87万吨,增长0.32%;羊肉6.43万吨,增长1.76%;猪肉6.80万吨,增产6.21%。羊毛总产量1.65万吨,增长0.40%;禽蛋总产量1.37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19.87万吨,增产6.79%。城乡市场的农副产品供应更加丰富。 工业和建筑业 1998年,全省工业坚持在“三改一加强”中,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调整结构、盘活资产,推动了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3.0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轻工业完成10.0亿元,增长5.1%;重工业完成53.0亿元,增长13%。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4.6变为1:5.3,重工业发展仍处于领先地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45.0亿元,增长9.3%,集体企业完成8.3亿元,增长6.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11.2亿元,增长11.6%;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的75.1%、16.3%和8.6%转变到71.4%、12.2%和16.4%,非国有经济成分增大。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71亿元,增长32.6%,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0%上升到50.3%,在工业经济中进一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产品结构有所变化,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市场销路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产品普遍增产,增长幅度提高,市场供大于求或缺乏竞争力的一些产品逐渐被压缩淘汰。与上年相比增产的主要产品有:发电量增产19.25%,其中水电增长32.58%;天然原油增产9.92%;天然气增产16.35%;钢增产0.96%;成品钢材增长8.96%;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2.73%,其中铝增长24.66%;电解镁增产24.62%;铜精矿含铜量增产33.70%;铅精矿含铅量增产12.92%;锌精矿含锌量增产3.21%;水泥增产28.16%;原盐增产97.05%;金属切削机床增产5.51%;硫酸增产7.23%;烧碱增产33.47%;卷烟增产6.29%;农用化肥增产37.36%;其中钾肥增长45.14%;平板玻璃增产11.20%;地毯增产3.45倍;日用精铝制品增产17.02%;白酒增产1.53%。减产主要产品是:原煤减产2.48%;铁合金减产2.07%;木材减产47.12%;纱减产2.74%;布减产2.97%;毛线减产19.36%;毛毯减产85.83%;呢绒减产5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