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庆阳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抢抓机遇,强力推进优势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全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显著变化。 一、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7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12.1%,超过全省增速0.7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增速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99.09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44.07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8.67∶54.26∶27.07调整为16.54∶57.76∶25.70,“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继续稳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09元,比上年净增加1027元,增长11.3%,按2006年平均汇率7.9735,折合829美元。 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全年全市财政收入21.6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48亿元,比上年增加1.78亿元,增长26.1%。全年财政支出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42.3%。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86.87万亩,比上年净增加4.07万亩,粮食稳定增产。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量仍达到95万吨,比上年下降4.8%。粮食平均亩产161.9公斤,比上年下降5.4%。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种植结构的调整,以油料、烤烟、蔬菜等为主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全市油料总产量8.65万吨,同比下降1.1%;烟叶产量达到3.27万吨,同比增长10.7%;蔬菜总产量58.07万吨,同比增长6.2%;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12万吨,同比增长6.1%;果品产量达到21.83万吨,同比下降3.5%,其中苹果达到16.44万吨,同比增长5.6%。 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2.84万亩,增长2.2%,占总耕地面积的9.4%;保证灌溉面积达到42.43万亩,增长2.4%。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54万亩,比上年下降72.3%,森林覆盖率为19.7%。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3.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2006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6281万元,有1.69万人基本解决温饱,5.58万人稳定解决温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9.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6.12亿元,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中地方工业完成4.29亿元,增长29.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67.65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7.4%。 全市6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利润总额完成60.92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实现税金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4802万元,同比下降0.8%。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5563万元,同比增长29.1%;利税总额达到24801亿元,增长28.4%。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0.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完成房屋竣工面积9.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2%,第二产业投资36.45亿元,下降16.5%,第三产业投资48.98亿元,增长82.1%。 全市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1479个,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1207个,年内竣工项目1372个,新增固定资产65.87亿元。 城镇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1.6%,开工实施城镇建设项目376个,完成投资16.8亿元。其中城镇基础建设项目47项,完成投资6.5亿元。建成市区西环路罩面、凤凰路拓建、文化娱乐一条街南段扩建、火巷沟排水排洪工程改建、正宁县轩辕大道拓建、宁县城北河大桥建设、合水县北区“四纵一横”道路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或基本建成。全市30个重点小城镇开工建设项目141个,完成投资1.6亿元。其中西峰区肖金镇、宁县和盛镇、庆城县驿马镇等重点小城镇投资规模大,建设进度快,工程质量高,带动作用强,促进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全市开工建设20户以上规模的农宅示范村126个,建成户数1513个,完成投资1.6亿元,占年计划106.7%,较上年增长76.8%。正宁县周家乡建设落成的农民文化广场和榆林子镇120户的大型居民点,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新颖,设施配套齐全,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树立了典范。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日益壮大。全年实现增加值9.38亿元,比上年增长6.2%。 运输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872万吨,比上年增长5.8%,货物周转量9368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旅客运输量1180万人,比上年增长5.9%,旅客周转量117804万人公里,增长6.3%。 邮政通信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1亿元,增长11.6%;电信业务总量2.40亿元,增长10.0%;移动通信业务总量2.70亿元,增长20.0%。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19万户,年末累计达到38.9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3.51万部,年末累计达到33.96万部。年末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7.9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54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市场销售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市县消费品零售额25.56亿元,增长14.9%;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71亿元,增长11.9%。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5.38亿元,增长13.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34亿元,增长19.1%;其他行业零售额0.55亿元,增长3.4%。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2%。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3.2%,烟酒及用品下降7.2%,衣着类上升5.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2.9%,交通和通讯类上升6.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4.8%,居住类上升4.8%。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市外贸出口创汇89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实现出口供货总值47622万元,增长36.1%。浓缩苹果汁、白瓜籽、劳保手套等商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