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定西市统计局

六、科技、文教、卫生和体育

科技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继续增加。2006年,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67项,其中科技部25项(星火计划项目23项,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1项,科技扶贫项目1项),省科技厅42项(星火计划项目14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5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0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批准立项25项,总投资337万元,当年投资311万元。其中科技部批准立项2项,总投资185万元;省科技厅批准立项23项,总投资152万元。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有艺术团体7个,博物馆8个,公用图书馆7个,藏书58.3 0 万册。专业剧团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全年下乡演出2236余场次。

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31座,总发射功率7.176千瓦,广播覆盖率达到89.3 1%;全市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达到773座,总发射功率7.5 88千瓦,卫星电视地面站762座,电视覆盖率达到88.8 5%。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3.78万户。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至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146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3794人;成人高校1所,在册学生2288人;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学生22918人;完全中学48所,在校学生70499人;独立初中142所,在校学生179975人;小学1830所,在校学生345057人;幼儿园96所,在园幼儿28685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30730人,其中专任教师29060人。一是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全市有27138名学生参加了普通高考,比上年增加了4709人,增长了20.9 %。普通高校录取新生10578人,其中本科院校录取4724人,比上年增加了779人,增长了19.7 %;专科(高职)录取5854人。有2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3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有11名学生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为飞行员。二是“两基”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4 %,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三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达到61所(个),其中独立高中10所,幼儿园32所,其他各类培训机构19个;在校学生9000多人,教职工510人,其中专任教师305人。四是不断优化学校师资配置。2006年,全市高中、初中、小学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65.3%、92.3 %、96.7 %,比上年分别提高了3.1、2.1、0.5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97所,实有病床493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459人;乡村卫生服务推进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得到新的发展。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38个,病床149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19人。

体育事业全面进步。一是竞技体育成绩取得新的突破。市体育局全年承办国家、省级比赛3项3次,举办全市各类比赛6项10次;组队参加全省各类体育比赛10项4次,获24枚金牌,22.5枚银牌,26枚铜牌;有13个单位和13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奖励,开创了全市竞技体育新局面。二是群众体育工作实现创新发展。2006年,全市新增健身站点10个;组织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2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15万人,占全市总人数的38%;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施标率和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94.5 %;有11个单位和13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奖励,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群众健康水平逐步提高。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进展。全年共完成项目投资28万元,在全市七县区实施“标准篮球场”进乡镇工程13个、“室内乒乓球台”进社区工程14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3条,改造新建市区学校三所,为学校配套篮球架10付,有步骤地推动着城乡体育事业的发展。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快步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93亿元,增长12.2 0%,其中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2.70亿元,增长11.7 4%,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8.0 3 亿元,增长32.0 0%。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8.2 0亿元,较年初增长16.0 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4.6 7 亿元,增长15.6 1%;各项贷款余额62.7 5 亿元,增长10.9 2%。

保险业继续完善壮大。全市全年完成财产保险保费4124万元,同比增长4.6 7%。处理各类财产保险赔案5206件,赔款3242万元。完成人寿保险费11633万元,累计赔付673万元,满期给付1052万元,退保金1123万元。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62元,比上年增净92元,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2元,比上年增加782元,增长12.0 1%。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9.61万人,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4383元,比上年增加2079元,增长16.9 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548元,比上年增加2010元,增长16.0 3%。

社会保障事业成绩显著。一是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44036人、72490人、70036人、27287人和13000人,分别占任务的106.6 %、103.6 %、107.7 %、101.1 %和101.5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及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二是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413人,占省上责任指标5800人的179.5 %;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488人,占省上责任指标3400人的220.2 %;困难人员再就业2473人,占省上责任指标1100人的224.8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8%,低于省上3.6%的责任指标。全市2939户零就业家庭户均实现了1人就业。三是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大。2006年,全市共检查用工单位540户(次),涉及用工34454人,查处各类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案件75起,责令补签劳动合同8306份,共为8306名农民工清欠工资274.6 5 万元,对群众举报投诉的34起案件及时进行了查处。四是城乡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质量全面提升。2006年,全市共输转城乡劳动力66.1 2 万人次,占省上下达任务66万人次的100.2 %,其中:组织输出28.1 6 万人次,占省上责任指标23.1万人次的121.9 %,自谋输出30.0 4 万人,就地转移7.92万人,创劳务收入13.5 1 亿元。全市共组织输出赴疆拾花工99588人,创拾花收入1.69亿元。五是技能人才队伍稳步扩大。全年全市共培训城乡劳动力12.9 6 万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5.79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完成6069人,比去年增加989人,增长19.5 %。

九、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6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92.6 6 万人。人口出生率12.7 6 ‰,死亡率6.84‰,自然增长率5.92‰。综合节育率91.0 2%,计划生育率81.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