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定西市统计局

定西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0日

2006年,全市上下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本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坚持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市整体经济持续保持了健康、协调、较快发展的态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环境差,始终制约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经济结构差,工业弱小,严重影响着全市经济的运行质量。全市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占40%,第二产业占19%,第三产业占41%。虽然第二产业比重很小,但对经济的贡献率较高,仅比占比重较大的第一产业低4个百分点。因此发展经济必须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尤其是工业的比重。三是财政收入增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由于全市整体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结构差,特别是对财政贡献率较大的工业经济过于疲软,加之农业税全面免征和其它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致使财政收入增长十分困难。

一、综合

整体经济较快增长。全市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工业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8 8 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2.4 0 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1 8 亿元,增长13.4 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3.3 0 亿元,增长12.6 %。一二三产结构为40:19:41,第一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不变。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2.4 0 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市粮食产量达到85.1 1 万吨,减少5.62万吨。其中,夏粮21.2 6 万吨,减少1.87万吨;秋粮63.8 5 万吨,减少3.75万吨。马铃薯折粮产量达到54.2 7 万吨,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4%。全年粮食单产147.8 4 公斤,比上年减少12.6公斤。全市中药材产量15.1 2 万吨。

农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市夏秋作物比为31:69。马铃薯、药材、蔬菜等支柱产业播种面积达39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8%。从产值看,马铃薯、药材、畜牧业、食用菌、花卉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1%,其中马铃薯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30%。

林业生产持续稳定。2006年完成林业增加值2640万元,比上年增长10.7 3%。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8.7 9 万亩,其中:防护林16.7 0 万亩,用材林0.05万亩,经济林0.58万亩,其它林1.46万亩。完成零星(四旁)植树896万株。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完成畜牧业增加值87783万元,比上年增长13.7 3%。全市大牲畜存栏58.6 0 万头,比上年减少900头;猪存栏96.1 8 万头,比上年减少0.7万头;羊存栏82.38万只,比上年增加4.4万只。猪出栏102.7 8 万头,比上年增加9.5万头;羊出栏42.8 2 万只,比上年增加2.8万只。肉类总产量9.98万吨,比上年增加0.93万吨;牛奶产量达2965吨,比上年增加410吨。

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得到加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一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0.9 3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8 3%。其中耕作机械中有拖拉机833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89台,小型拖拉机7942台;排灌机械中有动力机械7336台,农用水泵8210台,节水灌溉机械331套;运输机械有79716辆,其中农用载重汽车888辆,农用运输车78828辆。二是农村电气化方面:农村发电量达到34.4万千瓦时,用电量达到17661万千瓦时,其中生产用电7934万千瓦时,生活用电9727万千瓦时。三是农村化学化方面:农用化肥施用实物量26.4 8 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4085万吨。四是农村水利化方面:年末已配套机电井达到1358眼,水窖47.2 9 万眼。机电排灌面积13.3 4 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2.4 7 万亩,水平梯田566.3 8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1.9 3 万亩,保证灌溉面积75.1 6 万亩。

三、工业、建筑业、交通和邮电业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继续提高。2006年,全市工业经济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1%。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69亿元,增长2.4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64亿元,增长19.3 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9.9 4 亿元,产品产销率为97.4 1%。

建筑业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80亿元,同比增长10.8 0%。实现利润总额5373万元,增长16.8 0%。

公路运输日益发达。2006年,全市客运周转量达到7485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4 5%,货运周转量达到11324万吨公里,增长5.5 7%。全市公路营运车辆达到7102辆,比上年增加187辆。其中有客运车辆1750辆、2.57万个座位,货运车辆5352辆,吨位1.96万吨。全市县乡公路晴雨通车里程1786.5 04公里,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到119个和1117个。

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亿元,城乡本地电话用户达到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万户。辖区报刊发行量达到1904万份,其中报纸1838万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较快发展。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 3 亿元,比上年增长22.0 9%。城镇投资完成34.9 9 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3.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 7%、23.6 8%。农村投资完成7.84亿元,增长71.9 2%。

本年度内投资施工项目46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88个。

本年投产项目246个,年末新增固定资产6.61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 9 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9%,其中:市的零售额6.28亿元,县的零售额10.5 3 亿元,县以下的零售额11.6 8 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4 3%、14.8 4%和14.4 1%。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年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166户,投资者3568人,雇工19723人,注册资金14.3 7 亿元;个体工商户28085户,从业人员4.02万人,注册资金2.7亿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1 ,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1.7 。从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分类别看:食品类105.9 ,烟酒及用品类101.4 ,衣着类97.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103.0 ,交通及通讯类103.3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88.8,居住类106.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