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9 酒泉市统计局

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各类学校占地面积979万平方米,比上年扩大30万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小学684万平方米,扩大2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比上年扩大4万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小学116万平方米,扩大3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面积234万平方米,比上年扩大38万平方米。图书藏量达436 万册,比上年增加19万册,固定资产总值达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6%。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5万人,比上年增加200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人员5188人,比上年增加339人。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144人。农民技术人员9.6万人。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1410万元。全市各级财政投入科技三项经费2384万元。全年引进新技术成果252项,选育优良品种1127个,申请专利110项,授权专利70项,其中发明15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9871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41.2万册,博物馆7 个。广播调频转播发射台19座,乡镇广播站65个,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8257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98.5%。电视转播发射台15座,广播电视台7 个,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8060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98.61%。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总长4710公里,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0.94万户,入户率达到 72%。全年出版报纸42.8万份,出版杂志1.3万册,发行图书362.4万册。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 8个,馆藏档案31.57万卷,已开放各类档案3661卷。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9个,其中医院45个、卫生院6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730张,其中医院2590张、卫生院1027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004人,其中医生执业医师1101人,助理医师429人,注册护士1165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53 人。妇幼卫生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118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68个,床位1027张,卫生技术人员851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67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达1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向各类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35名。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8人次、三级运动员228人次、少年级运动员236人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全市共获得奖牌71枚,其中金牌37枚,银牌21枚,铜牌13枚。全市举办运动赛会139场次,参加人数达20.9万人次。全市共有11.7万名适龄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比上年增加0.2万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98.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5.0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5.97%;乡村人口43.28万人,所占比重 44.03%。男性人口49.9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0.86%;女性人口48.3万人,所占比重49.14%。全市人口出生率11.28‰,死亡率 5.92‰,人口自然增长率5.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8元,比上年增长9.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8092元,比上年增长14.37%,其中:衣着支出增长13.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6.99%,医疗保健支出增长82.47%,交通与通信支出增长7.0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4.6%,居住支出增长29.4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1.1%,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44元,比上年增长6.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9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44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衣着支出增长 20.3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6.15%,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9.23%,交通与通信支出增长14.3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 12.22%,居住支出增长25.2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10.7%。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88万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56万名。“两个确保”进一步得到巩固,全年分别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9089万元、失业金629万元。全年有7.95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3943万元。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3个,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00张。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全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59.13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09.4公顷,当年净增加耕地163.55公顷。

全年水资源总量35.3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28.55亿立方米。当年人均可利用水资源2892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96%。全年平均降水量 60.7毫米,下降18.96%。年末全市3座大型水库调蓄水总量19.7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02亿立方米。全年用水总量26.9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08%,其中:生活用水0.54亿立方米,增长1.89%;工业用水1.1亿立方米,增长11.46%;农业用水23.96亿立方米,下降 0.46%;生态环境用水1.34亿立方米,增长65.43%。全市人均生活用水量为27.5立方米,增长1.48%。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发现矿产地453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41处。能源矿产地1处,金属矿产地18处,非金属矿产地22处。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65.24万公顷。全市共建成生态示范点3个。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3个,环保总投资2.18亿元。全年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5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为29.93%,比上年提高5.43个百分点。城市饮用水达标率100%。垃圾定点堆放、集中处理率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34%。集中供热面积1089.5 万平方米,增长9.33%。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4%,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工业废水排放量954.77万吨,比上年增长0.9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899.08万吨,比上年增长2.65%;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3382.06 吨,比上年增长6.96%;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24万吨,比上年增长64.9%;工业烟尘去除量7.11万吨,比上年增长59.24%;工业烟尘排放量2699吨,比上年下降9.5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总面积96.3平方公里,覆盖率100%。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小区9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72.2平方公里,覆盖率100%。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23人,比上年下降17.45%。万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7%,下降0.003个百分点;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次,无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6起,造成112人死亡、31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4.66万元。全年共发生火灾事故210起,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