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9 张掖市统计局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成效明显,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5万人,拥有科研机构5个。2003年,全市投入科技三项费用的金额达435.5万元,取得科技成果45项。科技成果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发挥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5个,档案馆7个。拥有电视发射机32座,广播调频发射机33座,电视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4%和92.75%,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8.51万户。《张掖日报》全年发行283期,累计发行679万份,比上年增长3.66%。

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新创剧(节)目40多个,组织各类文艺表演和群众性文化活动591场次,观众达69.2万人次,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大型音乐舞蹈《八声甘州》等4件作品荣获全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成为全省市州地中舞剧类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目。《村口歌声》等5个节目获全省小戏小品调演一等奖;甘州区举办的8场“廉政之声”大型歌咏比赛,参与干部职工达6000多人,把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张掖市发生“非典”和地震灾害后,及时组织了慰问演出和赈灾义演,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在重大节庆、大型会议、重要接待工作中,组织文艺演出26场;全市共接待外来演出团体27个;各专业演出团体赴外地演出150余场(次)。

卫生医疗条件较大提高,疾控系统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03个,其中,县以上医院22个,中心卫生院25个,拥有病床3464张。卫生技术人员5098人,其中职业医师2868人。农村有医疗点的行政村达765个,占全市行政村的84.1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165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整顿取得实效。

为防治“非典”,全市共建立发热门诊47个,投入医疗、护理人员共5973人,财政投入资金406万元,配置呼吸机等医疗器械92台(件),极大的提高了全市医疗系统的预防、医治条件,有效的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张掖市运动健儿在全国、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4枚、银牌6枚、铜牌6枚。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7.22%。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127.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31万人,乡村人口88.0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0.9%,较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5‰,下降0.4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6.7%,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74.2元,比上年增加182.2元,增长5.9%,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5%。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66所,床位数达1313张,收养人数717人。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2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630名,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7%。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大,参加人数达到40846人,完成基金征缴5859万元。全市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046人,金额达339万元,增长3.76%;救助特困户、五保户、烈军属等79200人次,全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达39036人,比上年增长35.43%;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299.2万元,增长29.34%。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133人;环境监测站2个,环境监测人员19人;环境监理站7个,环境监理人员57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3个,项目总投资860万元。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17.8平方公里;拥有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265.7万公顷。全市用于工业污染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达43800万元,环保投资指数为5.43%。重大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城区废气和水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增加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城镇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1999)114号文件界定的口径计算(即:原口径城市人口+甘州区上秦、梁家墩、长安、新墩4个城郊镇的全部人口+22个农村建制镇所在地行政村的人口)。

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发生变化,与上年采用同口径相比。

5、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地表述地区GDP,将“XX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名称调整为“XX地区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