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张掖市统计局

张掖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和挑战,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建设三大战略,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取得防治“非典”的全面胜利和抗震救灾的阶段性成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在大灾之年持续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3.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9.2亿元,增长5.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7.7亿元,增长16.1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6.86亿元,增长9.5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89元,增长10.3%。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31:33调整为35:33:3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31.83亿元,增长13%,较GDP增速快2.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7%上升为38%。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严重偏低,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缓慢。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各级党政组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反弹琵琶”抓农业,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力落实产业富民规划,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8.58亿元,增长5.6%;农、林、牧结构由上年的75:3:22调整为72:3:25,粮经饲比重稳定在40:49:11;受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主要农产品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有增有减。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6.38万亩,比上年增长60%,完成种草面积61.52万亩。当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24.5万亩、荒滩地造林1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17%。

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市发展规模养殖村276个,规模养殖户6.5万户。优质牧草面积比上年增加6万亩。畜牧业增加值达到67293万元,增长14.8%,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2%提高到25%。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82.45万头、8.19万头、95.26万只和480.31万只,增长9.66%、9.79%、10.36%和10.57%。

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围绕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建成产业化基地面积255万亩,占耕地面积75%,比上年增加35万亩。龙头企业和其他小型加工企业对农产品初级加工的能力已占种植业产品的70%,龙头企业加工转化率达到46%。开工新建重点龙头企业11个,完成投资1.7亿元,改扩建龙头企业14个,完成投资1.65亿元,达产达标企业12个,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草畜产业,形成了41万亩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和20万只羔羊、25万吨草块(粉)的加工能力;制种产业,形成了83万亩制种生产基地和35万吨种子的加工能力;果蔬产业,形成了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和6.6万吨蕃茄酱、6000吨脱水菜的加工能力;轻工原料产业,形成了1.83万亩酿酒葡萄、23万亩大麦、12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和1.5万吨葡萄酒、5万吨麦芽、3000吨马铃薯全粉的加工能力。

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改扩建各类农副产品市场14个,完成投资577万元。输出劳务19.2万人次,劳务收入达4亿多。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民平均减负27.9%,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9.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拥有各类农用汽车1608辆,大中型拖拉机1229台,小型拖拉机64878台,化肥使用量(折纯)8.82万吨,增长11.4%,农村用电量21802万千瓦小时,增长10.3%。围绕黑河流域节水改造的各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各类渠道开挖衬砌224.65公里,田间配套20.64万亩,新打机井203眼,改造旧井431眼,发展高效节水面积14.75万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99亿元,增长18.5%;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26亿元,增长17.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73亿元,增长19.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64亿元,与上年同口径相比增长14.8%,产销率达到93.05%。实现利税总额2.28亿元,增长42%,亏损企业亏损额由上年的4911.8万元下降为4614.3万元,下降6.1%,盈利企业盈利额13032.2万元,增长82%,盈亏相抵净盈利8417.9万元,增长2.76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0.04%,与上年同口径相比提高18.3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5.68%,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1.57%,与上年持平,资产负债率67.47%,比上年下降5.07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1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12%,劳动生产率39697元/人。

工业强市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是全市历年来大项目开工最多、中小项目发展最快、生产效益最好的一年。年初开工建设的20个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15项,完成投资4.6亿元。投资7500万元的临泽天森蕃茄酱一期生产线、4600万元的屯河蕃茄酱生产线、4980万元的民乐红矾钠、4136万元的高台大业10万吨草颗粒生产线等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为工业强市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

建筑企业生产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有资质等级的企业由上年的38户增加到今年的61户,完成增加值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倍,实现利润11120万元,增长90.4%。投招标制度进一步完善,施工质量明显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9%,其中城市完成投资额37.62亿元,增长17.41%;农村完成投资额4.46亿元,增长6.04%。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增加值拉动整体经济增长2.28个百分点。